清代不叫英國人為「外國人」而叫「夷人」,確是不通。「外國人」在當時並非新詞,例如《明史》記載的南洋各國,一律稱為外國。又如清初小說《鏡花緣》提及的「君子國」或「女兒國」,都屬外國,沒有「夷」字。
「夷」字常與「蠻」字相連,「蠻」的意思是未開化,而「蠻夷」的翻譯,不折不扣是barbarians,對工業革命後有文化優越感的英人來說,確是一種侮辱。
話說回來,barbarian若追查字根,與中文「夷」字的涵義變化,頗為異曲同工。查barbarian一字來自拉丁語,古希臘也有這個字,意思是非希臘人,有如中國古代,漢民族以外一律叫「夷」。同時此字的bar-bar,有如現今英語的blahblah,意思是胡說八道,毫無教養。
中國的「夷」,是漢族以外未開化的少數民族,而古希臘的barbarian,是希臘以外的異族,包括埃及人、波斯人、塞爾特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等。但古希臘對這些異族,儘管有文化差異,卻不見得歧視。至少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就認為歧視異族,在邏輯上顯得荒謬。
一如「夷」字變質,barbarian也開始有貶義,先是古雅典僱用的奴隸,很多是異族,令這個字有「奴隸」意味;其後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古羅馬人,將這個字的barba解作beard(鬍子),他們不修邊幅,居於野外,有如野獸,等同深山大野人了。
隨着洋人入侵中國,「夷」字湮沒,早在十九世紀末,寫《盛世危言》的鄭觀應,已棄用「夷」字而改用「泰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