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香港報章,不時有大學重金招引尖子學生前來就讀的消息。
先是會考放榜之後,各大學爭奪本地「狀元」,然後是內地高考發佈成績之後,招攬各省市各科目尖子。所用方法相當一致,都是給予獎學金,數額愈來愈大。
那麼,受到眷戀的學生是否有吃驚之感呢?從新聞報道看來,這些才十八九歲的年青人,都相當成熟世故,既看金額大小,也考慮大學和學系高低,更要思量出路好壞,一派運籌帷幄的勢頭。
如此搶奪優秀學生,雖然和歷來有教無類的原則不相吻合,但看來已成風氣。最先使用這種方法的,是美國的大學。香港目前的教育體制唯美國馬首是瞻,別的不說,本地大學的高層成員,幾乎全部都曾經在美國就讀,自然事事會以美國為師。只是美國國家大,大學多,措施縱使極端,還有迴旋餘地;香港局面細小,像搶奪學生尖子這樣的政策一旦推行,上下矚目,風氣為之一變。
這種風氣當然就是現在愈演愈烈的教育商品化。對大學來說,投放獎學金有如投資,期待的是更大的回報,這些優秀學生畢業後容易出人頭地,大學既有面子,也有實惠。帶着尖子光環入讀的學生,也很明白箇中道理,選讀的往往是金融財貿、法律醫療,都是高回報學科。已不吃香的文科和數理化等傳統科目,引不起他們的興趣。教育從來都包含清濁兩面,既可以講求開啓心智、陶冶品格、追求真理,也可以夢想黃金屋、顏如玉。但教者學者如此擺明車馬,年青人未到二十歲已經開卷先見千鍾祿,相信還是前所未有。教育的功利意義,在這裏得到最好的發揮。
香港搶奪尖子,主要戰場在內地。內地人口龐大,尖子數量自然不少,但更多的是考上大學卻無力入讀的清貧子弟。報上便不時有這樣的消息,窮鄉僻壤有年青人考進大學,全村父老合力幫助攻讀。這些大學生畢業之後也許不會回到老地方生活,但感恩圖報之情,相信還是油然而生。共患難與共富貴,畢竟是性質不同的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