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建立一個新資訊社會 - 侯聯貴

傳訊四圍炳:建立一個新資訊社會 - 侯聯貴

香港人對美國總統選舉興趣不大,但近日美國民主黨候選人的電視辯論加入新的元素,值得我們關注。這場電視辯論除了由CNN電視轉播和YouTube在網上直播外,更加入市民提交提問短片的環節,有人提交雪人動畫顯示全球暖化效應,也有人暱稱手槍爭取擁有槍械的權利,各師各法,以創見表達政見,一新大眾耳目。

香港資訊科技落後

反觀目下的香港人,所謂的民主仍然在談有沒有一人一票和普及平等的選舉,還要討論究竟是5年後、10年後,還是更長遠以後才有;提名人是由800人還是1200人?但人家已透過資訊科技之利,直接質詢候選人,我們是否應該為這種落後感到慚愧?
如果這場電視辯論在港發生,情況會怎樣呢?爭取保留皇后碼頭的人士可以拍下街頭露宿的短片,直接質問特首對保留古蹟的看法;爭取民主的老人也不用偷偷摸摸,拍段短片說明希望有生之年見到普選便成事,毋須賣廣告;醫療事故的受害家庭甚至可以拍下離世家人生前死後的感性片段,直接要特首表態香港醫療制度出了甚麼問題,這可能比MichaelMoore的新紀錄片Sicko更有影響力,比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立法會議員那些無痛無癢的提問更有意義!

用互聯網表達訴求

筆者早前已經說過,YouTube已具有公眾頻道的雛形,今次美國電視辯論的影像提問更將其強項表露無遺,實在值得香港廣播業人士借鏡。我們香港需要一個直接面對政府面對公眾的廣播平台,但無必要等下一次特首選舉才做,我們可以在建議中的公共廣播機構內,加入公眾頻道的元素,讓公眾透過互聯網及廣播頻道發放訊息,直接游說其他人支持,另方面要有關當局為訴求公開表態,這不是一種超越一人一票選舉的基礎民主嗎?
如果真有這一天的出現,香港整個政治生態將會改變,政治人物、代議士、傳媒和非政府組織的角色將不再一樣,要在虛擬空間創造出來的新政治角力場內進入角色,以資訊和影像爭取其他人的支持。當然,這有好處也有壞處,曉得煽情和善於表達的政治力量會佔盡優勢,民主可能淪為videobite政治。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