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字的是非 - 岑逸飛

「夷」字的是非 - 岑逸飛

華夷觀念來自漢民族,而身為異族的滿人,將其改頭換面,以「君臨天下」之姿面向全世界,以天朝正統自居,中國以外的民族,一律稱為夷人,舉凡對外事務,一律稱為夷務。
亁隆時英國為謀求擴大對華貿易,派遣特使馬卡尼攜備厚禮,前來補賀亁隆的八十歲大壽,而亁隆則視為蠻夷之邦的納貢,以對臣屬口吻拒絕英國的通商要求。當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劄記寫道:「中國人認為所有國家只有中國才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制度和學術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作是野蠻人,而且看成是沒有理性的動物。」
也許是受利瑪竇描述的影響,英國人對滿清用這個「夷」字極為敏感,對「夷」字並不解作外國人,而是譯成英文的barbarians,即野蠻人,羞辱了大英帝國的尊嚴。所以在晚清的中英外交,英人力爭在中國官方文件棄用「夷」字。到了一八五二年簽定《天津條約》,英人終於如願以償,迫清廷廢棄這個「夷」字。
也有史家認為英人在「夷」字小題大作,借機擴大侵略,因為「夷」字其實可譯作foreigners(外國人),那就變成一個中性詞。然則「夷」字該怎樣翻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專家,已故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也是將「夷」字譯作barbarians,而這個英文字,在英語世界,充滿冒犯和鄙視,難怪英人大為光火。
另有漢學家,翻譯《四書》的理雅各(JamesLegge),將「夷」字譯為rudetribes,意思只是「無禮的族群」,野蠻的意味似是減輕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