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的數學成績也許領導全球,但中國的經濟數據卻總是偏離現實。最新公佈的數字顯示,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長達11.9%,創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通賬率則由五月的3.4%跳升至六月的4.4%。數據公佈後,外界紛紛憂慮經濟過熱。不過,若仔細研究各項數據,至少暫時來說,擔心中國經濟會出亂子,實屬過慮。
每季過後,中國總是率先公佈經濟增長數據,領先一眾國家。為求速度,卻往往犧牲了準確性。中央政府公佈經濟表現後,各省陸續公佈本省的數據。兩者相比較,近年來各省分的平均經濟增長,均高於全國水平。此外,若將計算經濟增長的三項主要成份(投資、消費和出口淨值)相加,經濟增長率也高於官方數字。
很多中國觀察家為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經濟狀況,紛紛研究另類的測量方法。例如瑞銀集團的安達遜便採用兩組數據,一組以生產為本(包括工業、農業、電力、交通及建造業),另一組則建基於實質開支(包括住戶開支、固定資產投資及出口淨值)。奇怪的是,自○三/○四年度以來,這兩組數據並沒有加速增長。二○○○年開始,電力生產的增長跟整體經濟增長大致上一致;○四年經濟開始高速增長,但電力生產的增長卻沒有亦步亦趨。
中國的經濟統計員為甚麼會出這種紕漏?安達遜認為,這次公佈的高增長,也許部份是為了糾正過往的誤差。他指出,近年官方公佈的GDP數據都遠低於他本人的估算,但加入最新數據後,差距一下子便消失。換句話說,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其中可能有不少「水份」。
中國也沒有出現經濟過熱的基本病徵,例如近年銀行借貸及進口已放緩。有報道指,工資因勞工短缺而大幅上升,此說並不準確。滙豐銀行指出,去年製造業工資無疑上升了15%,但與此同時,製造業的勞工生產力卻增加了20%,即單位勞工成本仍有所下降。通脹情況亦非如想像般惡劣。最近通脹率上升,主要是因為豬肉和雞蛋價格走俏。撇除食品,去年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只微升1%。不是說食品價格急升不重要(食品價格佔消費物價指數三分之一),但那主要是因為供應出了問題──例如豬隻爆發疫症──而不是因需求急升所致。
這也許說明了,何以中國央行並沒有下重手為經濟急煞車。七月二十一日,中國人民銀行將貸款及存款息率輕微調升0.27百分點,分別提升至6.84%及3.33%。政府同時宣佈,利息稅由20%減至5%,相當於存戶可獲得額外0.5%的利息,以鼓勵民眾將資金存放在銀行,減少股票投機。
對於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系來說,中國的利率仍然偏低,但很少人相信人民銀行將以加息為手段壓抑通脹。況且,提高利率無助於紓緩食品價格急升。較佳的做法是讓人民幣更快升值,使進口食品價格下降。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指出,人民幣的貿易加權價值若上升10%,可以在兩年內使通脹下跌1.5%。
今年以來,人民幣的升值速度已加快。與去年四月相比,人民幣已升值9%,而2006年只升值3.4%。高盛預計,在未來十二個月,人民幣將再升值9%。一方面這有助壓抑通脹;另一方面,美國一直批評中國故意壓低滙價,人民幣升值也有助紓緩中美貿易關係。上星期,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一項法案已進入草擬階段,容許商業機構就人民幣滙價偏低所造成的「補貼」,提請政府開徵反傾銷關稅以作抵銷。法案獲得廣泛支持,很可能在今年底之前通過。看來,美國國會才是真正過熱的地方。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