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電腦特技公司ILM為史提芬史匹堡(StevenSpielberg)塑造了《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中的恐龍,像真程度舉世譁然。15年來,視覺特技效果高速發展,能幻想到的便能以影像呈現,然而給觀眾帶來的震撼力,還是不復當年。要突破瓶頸,原來並非科技進步便能達到,關鍵在於統帥的視野,在於如何應用特技。再一次,史提芬史匹堡借助ILM,顯示了他在科幻電影中的超凡視野。機械變形並非甚麼高難度的特技效果,血肉之軀才最難模擬,當同業正為虛擬毛髮的數量、虛擬皮膚的像真度競逐之際,史匹堡將視點放回到硬繃繃的機械人身上,打造出15年來最懾人的電影特技。猶記得當年《侏羅紀公園》的宣傳手法十分神秘,幾乎沒有一張劇照能窺見恐龍全貌,如果《變形金剛》能採用同一宣傳手法,震撼力將會更強,當然,在資訊網絡四通八達的今天,這殊不容易。
拿《變形金剛》與《侏羅紀公園》相提並論,並不代表《變形金剛》在整體上同樣出色。《侏羅紀公園》除了恐龍,還有教人印象深刻的一家四口;反觀《變形金剛》,人物角色的牽引力卻極為薄弱。難以武斷這與史匹堡只擔任監製,將導演一職交給米高比爾(MichaelBay)有關,不過側重畫面疏忽劇情,確實是米高比爾一向的弊病。駐卡塔爾的年輕美軍、洛杉磯的少女電腦天才,以及男主角的背景互不相連,削弱了劇情鋪展的整合性,更糟的是男女主角間的愛情毫無化學作用,女主角在選角上明顯敗筆,成熟外表與男主角格格不入。《侏羅紀公園》成功地把一家四口之情融入驚險境遇,《變形金剛》卻無法相輔而行,單靠官能刺激支撐大局,加上正邪兩幫機械人外形難辨,莫怪乎看到最後一役大戰,我和友人都感到疲勞。
再者,大黃蜂與男主角間的情誼也建立得不夠好,令我緬懷《E.T.》。外星生物是冰冷的機械人,這個原著設定確實不易處理,男主角回家尋找眼鏡一幕為機械人添人性,電影需要更多類似的溫馨場面。總的來說,《變形金剛》的角色架構不夠嚴密,劇情誇誇其談(透過ebay追尋密卡登下落),對白造作,配樂差勁,音效理想,笑料不俗,特技目不暇給。遲些DVD推出,我打算用慢鏡重看變身過程,睇吓一輛汽車怎麼可以變大五倍。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