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肥,可以說是家族基因遺傳,可以怪責自己貪吃,現在還可抵賴是朋友之過。一項由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學者的研究指出,感冒會傳染給人,樂天性格會感染人,連肥胖都會在夫妻、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間人傳人,當中朋輩更易經由社交行為互為影響致肥,如果你有一個癡肥朋友,那麼你變成癡肥的機率就會暴增5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可能要添上一句「近肥者肥」。
這項研究由著名的哈佛大學學者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Christakis)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學者福勒(JamesFowler)攜手進行,研究結果刊登在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
癡肥機率會暴增57%
兩名學者研究了麻省弗雷明漢鎮(Framingham)1971至2003年一個社交網絡,網絡中有12,067名親友,結果得到一個驚人發現:癡肥可以經由「社交傳染」,那比基因遺傳的影響力更大。福勒更說:「我們發現不論住在隔鄰還是相隔幾千公里,朋友對互相體重的影響一樣大,我們對這個發現也嚇了一跳。」
據研究結果,如果有一個癡肥朋友,那麼你變成癡肥的機率會增加57%;如果你和癡肥朋友是摯友,那麼你變成癡肥的機率更會增加171%;而且在朋輩間,肥胖不是一個傳一個,而是可以一傳二、二傳三、三傳四……這樣可以逐漸令癡肥變成疫症那般。
不只朋友,兄弟姊妹和夫妻之間的體重也會互相「傳染」,只是沒有朋輩之間的影響那麼大。研究指出,如果兄弟姊妹間有一個癡肥,那麼其他人變成癡肥的機率會增加40%以上;如果夫妻之間有一個癡肥,另一半變成癡肥的機率增37%。
看別人進食會刺激食慾
還有一點,同性別的朋友或兄弟姊妹,對互相體重更有影響力,例如一對姊妹中,姊姊癡肥的話,妹妹癡肥的機率亦暴增67%。為甚麼癡肥會經由「社交傳染」?報告解釋:「看見一個人吃東西,另一個人的大腦會受刺激,令食慾也刺激起來。」換句話說,朋友、兄弟姊妹和夫妻常常一起共處,飲食和運動習慣都很相同,更會互相影響肥胖觀念,放寬可接受的肥胖程度。克里斯塔基斯說:「人們是互相聯繫的,他們的健康也一樣。」
這是專家首次以社交行為的角度揭開癡肥的「傳染力」,這個理論有助解釋為甚麼美國越來越多人癡肥──現時美國1/3人口過胖,成年人口中則有6,000萬人癡肥。但兩位學者提出忠告,研究結果不是要大家為了體重而離棄朋友。
不過,印第安納州統計學家沃瑟曼(StanWasserman)認為,今次研究存在弱點,因為數據只取自麻省弗雷明漢鎮的居民網絡,也沒有跟其他地區人士的數據比較,所以癡肥「社交傳染」的理論還有待更深入分析。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近肥者肥」研究結果
配偶癡肥,我癡肥的機率增加 37%
兄弟癡肥,我癡肥的機會增加 44%
姊妹癡肥,我癡肥的機率大增 67%
普通朋友癡肥,我癡肥的機率增加 57%
兩個同性別的朋友,對方癡肥,我癡肥的機率增加 71%
互相視對方為摯友,對方癡肥,我癡肥的機率增加 171%
網民反應:「說得對極了」「令超重的人被排擠」
羅斯:「說得對極了!我生孩子後減不到磅,在苗條朋友面前我吃得較少,較自覺;但當我跟一名比我重的朋友一起時,我們總會狂吃東西,我對自己過重這件事也不介意,甚至覺得胖也沒問題。」
克雷格:「80年代末期開始,教師和社會宣揚無論怎樣都應欣賞自己的,這等如說『肥胖沒問題』……自重當然好,但大家得明白超重帶來的問題。」
史蒂夫:「說得很對。父母超重的孩子也會養成壞的飲食習慣。我媽媽超重,我也比一般人重,但我離家上大學以後,情況就徹底扭轉了。」
林賽:「我沒有超重,但我覺得這報道可能會令超重的人有被排擠的感覺……超重並非全因食物。我認識的超重女士,她心跳率、血壓都良好,她吃得健康──她身邊的人也一樣。她只是欠缺瘦的基因罷了。」
加拿大CTV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