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被譽為本港塗鴉鼻祖的街頭文化藝術家「九龍皇帝」曾灶財,於過去半個世紀手執毛筆不斷在街上進行書法創作,陪伴不少港人成長,早已成為香港集體回憶,甚至連著名拍賣行蘇富比也曾拍賣過曾灶財的塗鴉作品,以55,000元成交。有藝術鑑賞專家及文化評論人指出,曾灶財的作品具有本港獨特的街頭文化及歷史,政府應仿效外國對街頭塗鴉的包容,妥善保存曾灶財的街頭作品。 記者:謝明明、翁煜雄、王麗春
文化評論人梁文道認為,曾灶財作品的意義不在於書法美學的成就,而是他挑戰了藝術的概念,「最勁嘅地方係佢一個人不停喺公共空間寫佢嘅族譜,好似宣示領土。」他在街頭遺留下來的文字,可以看成極具香港特色的塗鴉藝術,不但是香港的集體記憶,也是香港文化歷史的一部份,「喺香港住嘅人,冇人會未見過佢嘅字。」
蘇富比讚是塗鴉大師
不過,曾灶財大部份塗鴉已被政府部門清除。梁指出,外國對街頭塗鴉較包容,甚至會保留出色的作品,例如英國著名塗鴉畫家Banksy部份街頭作品極具政治顛覆性,英國當局不但沒有清除,還圍起來保存,其在樓宇地盤遺下的塗鴉,甚至成為發展商樓盤的賣點。
梁建議,政府應保留曾灶財現存的街頭作品,製作地圖供市民和遊客按圖索驥,又可為他舉行展覽。梁認為,就算香港藝術館不擺放曾灶財的大字,至少香港文化博物館應收藏他的作品。
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形容,曾灶財不僅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內地及香港絕無僅有的塗鴉大師,「他的作品不是用美不美來衡量,要看意義。他在公物上塗鴉是對抗社會的表現,寫的內容是香港早期移民家庭寫照。」
學者:藝術無分貧富
由於曾灶財的塗鴉作品極為罕有,蘇富比暫時沒有藏品公開拍賣,林難以估計其升值潛力。曾的作品伴隨不少香港人成長,收藏家也以本地人為主,林家如說:「我只看見幾幅,大部份都是寫在紙上的,有一個寫在鐵皮,不知道是從那裏剪下來。」
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副教授吳文正表示,曾灶財的作品充份反映香港的獨有文化,值得政府推廣,「藝術無分貧賤富貴,亦都毋須理會曾灶財嘅字體寫得美與否,最重要係佢反映出本地文化。」吳對當局不肯推廣曾灶財這類街頭文化藝術感到遺憾,他認為,當局應藉今次曾灶財離世的機會,深究推動本港文化藝術的未來發展。
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陳育強指出,曾灶財的塗鴉成為文化現象,九十年代開始引起社會學、設計和文化藝術界別的關注,但曾灶財在街頭寫字時並非自覺的藝術創作行為,反而是其他人把它演變成文化議題或作品,就成為一種藝術創作。
政府未認同藝術地位
部份市民接受本報訪問時均支持保留曾灶財的街上作品,其中大學生蔡小姐說:「𠵱家唔少年輕人嘅塗鴉只係模仿外國,但曾灶財就係香港地道,政府應該好好保留佢嘅作品。」
本報昨晚曾經多次嘗試聯絡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及其新聞秘書,但未能聯絡到,至晚上9時許民政事務局透過新聞處回應稱,香港一直都重視多元文化創作,若民間有興趣舉辦紀念這些作品展覽,藝術發展局會考慮資助。但該局仍沒有認同曾灶財的本土街頭文化藝術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