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溫熱爆,加上六月下起連場暴雨,食物環境衞生署在全港38個地區收集的「誘蚊產卵器指數」上月突然暴升。據悉,本港近半地區的蚊患指數已到達20%的第三級警戒水平,而跑馬地及葵涌兩區的指數更高達50%,傳播登革熱的危機一觸即發。消息人士指出,蚊患突然惡化,與多個地區不鼓勵採用「化學滅蚊法」及食環署滅蚊不力有關。 記者:雷子樂
食環署於五月錄得的誘蚊產卵器指數為15.1%,但六月的最新數據則顯示蚊患突然惡化,近半地區的指數到達或超過20%,除了每周的指定滅蚊工作外,還有需要進行特別滅蚊行動。此外,最少有一個地區的指數超過40%、跑馬地及葵涌更超過50%,到達第四級的最高級別,較五月的27.8%和28.3%勁升近倍。食環署將於日內公佈有關數據。
天文台資料顯示,六月份雨量達490.1毫米,較正常多約30%。灣仔區議員鄭其建估計蚊患飆升與掃墓人士在跑馬地區內墳場留下積水有關。
「執垃圾」滅蚊未奏效
葵青區區議員尹兆堅指,葵涌區的蚊患指數長期居於全港三甲之列,去年更出現一宗登革熱個案,情況令人憂慮。
消息人士指蚊患暴升,因部份地區受到「環保壓力」,在蚊患指數未達20%時,只能用「執垃圾」等手法滅蚊,未能採用成效較高的殺蟲劑杜絕蚊患。「加上𠵱家冇人敢再掂啲蚊杯,同埋食環署根本冇好好留意蚊患,於是就搞成咁囉」。食環署資料顯示,誘蚊產卵器指數共分四級,級別越高顯示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分佈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