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對於有市民質疑天文台為何昨日在中國節氣「大暑」下,沒有發出酷熱警告,天文台科學主任李國麟解釋,發酷熱警告因素不是單憑氣溫一項,需要加上相對濕度及風速變化來考慮;昨天三項因素構成的數據,仍未達到發出酷熱警告的指標。
李國麟指未來數日天氣仍炎熱,市民外出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多喝開水避免中暑。
李國麟表示,天文台決定是否發出酷熱警告,要視乎氣溫、相對濕度和風速;如果濕度高,人體皮膚便散熱較慢,風力弱,汗水揮發不易,發出酷熱警告的機會便增加。
天文台昨日以氣溫攝氏32.8度、濕度60%至70%、吹輕微至和緩西南風計算,專家表示三項數據加起來仍未達發出警告之指標,故毋須發出。
未來數日繼續熱
天文台預計未來數日天氣仍然炎熱,氣溫是攝氏28至33度,相對濕度是60%至85%,吹西南風。
大暑是中國傳統廿四節氣之一,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放散的熱量,熱量不斷累積,到大暑期間,所累積熱量到達頂峯,所以大暑節氣最為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