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年創業,一直從事電鍍及餐盤業務的李月亮,高峯期一日生產15萬隻餐盤,當時全世界每兩隻餐盤,最少有一隻是由他的廠生產,亦因此他贏得「碟王」的美譽。好景不常,97後的金融風暴差不多埋葬了李月亮的事業王國,不過當時中國總理朱鎔基的一個決定,便救了李月亮。
對於這位恩人,李月亮當然讚不絕口,「朱鎔基真係眼光遠大!推出呢個政策對國家有利,對加工廠有利,亦對本土化有利。」究竟朱鎔基做了一個怎樣的決定呢?
96年日產15萬隻餐盤
李月亮創立電鍍加工廠,主要跟自己修讀的專業有關;之後發展至其他配套產品如餐盤,94年時被譽為「碟王」,他稱,成功之道主要是將業務多元化。早於89年美國市場佔公司餐盤業務八成,「嗰時美國人買隻火雞都送餐盤,𠵱家就送隻紙碟!」公司餐盤業務現已遍及全球,96年高峯期每日生產15萬隻餐盤。
金融風暴後產值跌六成
不過,李月亮的王國險些被一場金融風暴摧毀,當時全球經濟放緩,從事出口業務的廠家打擊甚深;洲亮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李月亮憶述:「當年我哋嘅餐碟同電鍍業影響好大,產值跌咗六成!」正當業務處於水深火熱之際,一個自動送上門的黃金商機出現眼前。
當時全球著名手機電訊商之一的愛立信,每日以高達40個貨櫃箱之多,供應大量電話及電訊產品予中國。朱鎔基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愛立信15%輸華產品,在內地生產製造;就這樣,愛立信選中洲亮為該公司生產鋁合金發射接收濾波器,李月亮的生意首次涉足電訊設備。
由於愛立信的定單非同小可,李月亮「晚晚要做到點幾兩點」,舊式的生產設施只能滿足客戶一半定單需求,惟有「諗計」自行研發新機械,就是這股「求變」「求創新」的態度,再將碟王的事業推向高峯。
至於打擊港人至深的「沙士」,對他而言,只影響業務一兩個月,「只要交到貨就冇事」;曾經有入口商擔心紙盒會否帶菌,他就加多一個消毒程序,讓客戶安心。反而,「沙士」期間令他感受最深的是前特首董建華的一句話──「買個麵包都好!」鼓勵市民外出消費,挽救本港經濟;因此他現在盡可能留港消費,食完午飯才返大陸工作。
捱過沙士又遇環保難關
談到中港兩地十年的變遷,他直指,內地生活水平已超過香港,「同樣一萬蚊,喺國內就好使過香港,質素亦唔會低過香港!」「𠵱家一、二萬蚊人工嘅國內員工有大把!」
他亦體驗到全球一體化下營商環境出現巨變,「之前賺錢易啲,價錢又好,只要出到貨就得,啲客要求唔高。」不過,這十年競爭得很厲害,「價錢又平,要求又高,啲貨驗屍咁驗!」
另外,去年開始內地環保要求提高,他認為,是繼金融風暴後,對廠商的第二大打擊。身兼香港電鍍商會會長的他指出,商會300多個會員中,已有5%因此倒閉,逾10%正掙扎求存。
展望未來,隨着內地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他表示,部份廠商有意回流香港,從事生產高增值的電子家用精品,他希望政府能開闢新工業區,或重建工廠大廈,「香港要平衡發展,唔可以只偏重喺金融、地產。」至於內地環保問題,他希望政府的中小企貸款計劃,能借錢給他們增添環保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