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CDO風暴有幾大? - 麥嘉華

麥嘉華筆記:CDO風暴有幾大? - 麥嘉華

近期「聲名遠播」的美資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佈,旗下兩隻投資抵押債權憑證(CDO)的對冲基金,基本上已不值一文。此事令我想到一個問題:CDO市場這個「鑊」有多大?對經濟和金融市場會造成何等衝擊?
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字,單是06年售出的CDO,總值就達到5030億美元,當中以次級按揭作保證的超過半數;大家不要忘記,除此之外,還有5240億美元所謂「合成CDO」(SyntheticCDO)發行。故此,若說CDO市場涉及的資金約達或超過2萬億美元,應是合理的假設。
貝爾斯登的兩個對冲基金幾乎輸光,我們可以推算,整個CDO市場的市值不難縮水10-20%,換句話說,有2000億至4000億美元蒸發掉!CDO市場是流通性極低的市場,有關證券通常以數學模型計值,或是以票面值入賬,若所有CDO忽然要以市價入賬,很多金融機構的股本就會不見一大截。正如上期所說,據加州的InstitutionalRiskAnalytics公司估計,CDO的總票面值約有25%會一筆勾銷,也就是要損失2500億美元。
正因如此,我不會沾手金融股。我不獨不沾手美國金融股,歐洲和亞洲的許多金融股我也不會碰,因為它們的投資組合裏也有不少垃圾CDO。各位亦請注意,某些瑞士銀行也曾大舉放債給次按公司。

可與存貸危機相提並論

CDO風暴的其中一個後果,是可能波及信貸市場的其他環節。信貸息差業已擴闊,近日一些投資銀行甚至不能為投資者提供過渡貸款。情況最明顯不過,聯儲局雖未收緊貨幣供應政策,但市場提高資金成本,發揮了緊縮信貸作用。
再說兩點。據彭博通訊社報道,CDO所造成的損失,或可與上世紀80-90年代的存貸危機(Savingsandloancrisis)相提並論。當年美國政府為化解危機,曾賣掉4520億美元資產,花掉納稅人約1400億美元。今次的危機,肯定會打擊資產擔保債券市場的發展,這個市場自2000年以來已倍增至10萬億美元,相關的債券主要用消費貸款、按揭貸款、商業貸款或應收賬作抵押,這個市場一旦萎縮,消費信貸必受影響。
此外,據國際清算銀行估計,全球現存衍生工具的理論值,總數約達415.2萬億美元,幾乎是全球GDP的800%。假如次按和CDO風暴波及信貸市場的其他環節(我認為難以避免),導致某些衍生工具不能履約,那就會演變成一場「完美的」信貸大風暴。
我建議大家不要沾手複雜的金融產品(例如為投資銀行製造暴利的結構產品),把資金轉到石油、黃金、農地等實物資產,至少實物資產的數量,不會如濫發的鈔票般增加得那麼快。
最後,我估計07年下半年會是這個境況:美國房地產市場惡化,次按貸款的拖欠率急升,CDO市場崩潰,而美國經濟未能復蘇,令人大失所望。聯儲局為挽救經濟,再次大幅減息,美元回復跌勢。從附圖可見,美元慣性於下半年處於弱勢。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