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類拔萃的運動員除了體魄強健,意志堅定之外,還必定絕頂聰明。不得不聰明,譬如球類運動員,苦練了一身武功,落場時就要看臨場發揮,不同場地有不同變數,風大不大、照明燈光是否刺眼、作客時會否因當地擁躉的喝倒采而亂了心神,還有不同對手有不同的路數對付,會否出現格食格的情形,當對手適應了自己的打法及節奏時,何時要相應地作出改變,打亂對方的節奏。拳擊運動中最常聽到教練的一句話:「到了繩圈中間,沒有人幫得了你,只得自己靠自己。」
參加非對抗性項目的運動員,那便得自己對付自己,老掉牙的一句話,要贏人先要贏自己,如何在適當時候爆發出自己的最大潛能,包括體能及意志,如何不去鑽牛角尖,如何擁抱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特性,跟自己的身體做最好的朋友,攜手創造好成績。
很多家長誤以為讓小朋友學習運動只是強身健體,發洩多餘精力,練就一身牛力,但其實做運動更能鍛煉腦筋,起碼比獨坐一角呆打幾個鐘頭電腦好,由腦袋經觀察後發出指令控制身體百條肌肉作出反應發揮平時苦練的結果,你說那需動員多少腦細胞?
李小龍先生的詠春師父葉問宗師曾說過最歡喜收一些高中程度或以上學歷的徒弟,書多讀便有尋求道理的傾向,練功夫或學習運動最需要的是明白,明白了才有進步的空間,進步了也明白自己為何進步了,藉着進步的基礎然後再尋求明白,然後再進步,運動不是求一鋪牛力,是求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