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今年第二季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幅度達11.9%,是12年來最強。中央承認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投資增長過快,但否認經濟過熱,只強調「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趨勢更為明顯」。這種結論比經濟數據,更令海外經濟界跌破眼鏡。
如果經濟沒過熱,中央何必又加息、又減利息稅呢?既然頻頻打出宏觀調控的組合拳,又不承認經濟過熱,那不是讓各地官員可以繼續大幹快上嗎?中央左手矛、右手盾,好似老頑童周伯通,自己打個不亦樂乎。
十七大之際不容動盪
其實,溫家寶總理今年3月在全國人大會議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也強調中央的宏調措施「防止了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是他誤判形勢嗎?還是有甚麼隱衷令中央不承認經濟過熱?
筆者早前已指出,中央主觀上並不願施加太大的宏調壓力,既擔心刺破A股泡沫、影響逾億計股民,也擔心經濟增長減緩,將令就業等被掩蓋的問題爆煲,造成社會動盪。這種動盪在中共十七大舉行之際,是絕對不容許出現的。
中央在防止經濟過熱和防止社會動盪問題上,面臨兩難的選擇。溫家寶不想走行政調控的老路,但是,作為歐美國家對付通脹、控制經濟過熱最有效手段的加息,在中國卻一再失靈。
為甚麼?因為內地投資的主體是地方政府,地方官員為了出政績、為了在大興土木中撈取好處,寧願多投資幾個項目,多付點利息又何妨?反正不用自掏腰包。內地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16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9%,其中,中央項目投資4,308億元,增加14.3%,只佔8%;而地方項目投資41,770億元,佔77%,增幅達28.1%。
加息難抑制地方投資
因此,只有十七大舉行後,高層人事鬥爭分出勝負,一旦胡錦濤、溫家寶能取得絕對優勢,對地方官員的制約增強,經濟「偏熱」才有可能受到控制,否則就算再加兩次息,也不能有效遏止地方投資的膨脹,連樓宇價格持續上漲的勢頭也不會受阻。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