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學教科書將徹底去中國化!兩岸、台灣地區,有矮化台灣意思,需改為兩國、我國;國父、國畫、國劇等統統被列為「不適合用詞」;古代和現代名人全部要貫上中國籍等,共有5,000種用詞需修改。這是繼今年初修改高中歷史教科書後,最大規模的修改行動。出版界、教育界均怒斥民進黨大搞「教育文化台獨」。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抨擊此舉是「新的戒嚴」。
馬英九變「新住民」
逾310萬名中小學生在9月開學後將要大洗腦。以往教科書中「中共」「中外」等用詞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國內外」。所有被視為矮化台灣主權和主體意識不清的用詞,統統要改。當中,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將「兩岸」改成「兩國」,「台灣地區」改成「台灣」或「我國」,無異於宣告台灣獨立。甚至,不可用「聞名中外」形容北京故宮。而被視為「外省人」的馬英九,則會被稱為「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人士」或「新住民」。
「日本據台」改「日治」
教科書中除涉及大陸的一些用詞要改外,有關被日本統治達50年的歷史,相關用詞亦需修改。「光復初期」變成「戰後」;「日本佔據台灣」改成「日治(日本管治台灣)」。而敍述日治時期台灣的人、事、物等,原本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的,則需跟隨日本慣用紀年或用西元,如民國20年,需改成日治昭和5年或1932年。有學生不滿地說︰「背民國年代已經很麻煩,還要再背日本昭和,擾民嘛!」
古代名人成外國人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一句,觸犯了對中國的稱呼未能反映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的錯誤。故要稱王羲之為中國著名書法家,頓時將其身份變成外國人般。而「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用詞,更屬不客觀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只可直呼其名。有國民黨立委批評此舉違反憲法︰「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這亦見諸於憲法,教育部無權否定政府體制。」
與中國文化切割
在修正後,幾乎與「國」有關的全被視為不適合用詞。國畫、國字、國劇、古人、古代全部犯下對特定詞滙使用不夠精準的錯誤,應稱之為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代、中國古人等。甚至連「中華民族」亦要稱為「華夏民族」,將台灣由中國文化中切割出來。有中學生認為這些修改沒必要︰「現在世界已變得越來越國際化了。」
各界反應
「教育部很爽,我們卻被整死」
台灣教育部早前對現時中小學教科書中的「不當用詞」進行檢核,並在日前完成厚達380頁的檢核報告,供有關出版商「參考」。不過,出版商直斥︰「我們若不依照這種標準去編書,能通過教育部的審核嗎?能印書嗎?」目前,全台近30家出版商已經開始修改有關教材。有業界人士氣憤地說︰「教育部自己很爽,我們卻被整死了!如果明年換成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是不是又要重新檢核?」
學者:干預編輯自由
除書商外,教師和家長亦對當局全面去除中國化的行動表示不滿。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抨擊當局欲透過此舉干預教科書的編輯自由︰「讓我感覺到好像回到戒嚴時期。」台南縣師仁國中教師楊秀碧批評民進黨,「只想捍衞自己的價值,要消滅對方的信仰」。台灣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亦指,目前台灣政治局勢緊張、族群對立情況嚴重,民進黨此舉只會令局勢更為惡化︰「政府不應將教育拿來做為政治的棋子,後遺症會很大。」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昨回應事件時相當不悅地說︰「教科書沒有去中國化。」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