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出過一本《狼的八種表情》,「壹出版」印的,賣了一些,出版社就解散了,解散前,有人竟把書全扔給一家臨時的地鋪書店賤售;而我,始終沒得到一分一毫的版稅。十年後,某天,一個澳門男孩,拿着這本舊書到石頭店來索簽名,問:「哪裏可以再買得到?」回想,有點感動。世上,原來還有看重寫作和思考的人,需要這本書。不信邪,開始改寫,重編,書名省為《狼八式》;當年,偏重實用和搞笑;再編,會更實用,更搞笑。
「心法篇」講思考:人,是用「語言」來思考的。越南人用越南話思考,中國北京人用北京腔的普通話思考……譬如說,一個香港男人,某天,看到金紫荊雕塑旁,有飼主用普通話訓誡一條雜種狗:「你乖,不亂吠,我就賜你一塊骨頭。」
港男沒吭聲,腦海,卻冒出兩個句子,第一句,是廣州話:「呢隻狗,根本唔想要骨頭,佢好似你一樣,想冚家富貴。」第二句,是普通話:「這條狗,根本不想要骨頭,牠像你一樣,想闔家富貴。」
「冚家富貴」和「闔家富貴」,乍聽,似無大異;「冚」和「闔」兩字,甚至,幾乎同義;但細味,有精粗之別,判若雲泥。
語言,或者方言,緊纏着當地人當時的風尚。正常港男,用正常語句思考;而且,用上兩種方言構成的語句思考,他發現:最難「翻譯」的,原來是心情。他決定不了該悻然、頹然、嗒然、黯然,還是慘然離開,忽聞破鑼嗓響:「這狗……這狗沒雞巴,是狗太監!香港,原來也有狗太監!」
「這不是『狗太監』,是『太監狗』。」港男篤信:「句子,用字越精確,思考和思考的結果,則越清晰。」以及「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兩大教條,他越俎點化狗飼主:狗吠、羊咩、狼嘷、鳥囀、雞鳴、猿啼、牛哞、馬嘶、蟲吟、虎嘯、獅吼、鶴唳、蟬噪、貓喵、豬叫,都相匹配;一旦「貓吠」、「雞嘷」、「豬吼」、「牛吟」,或者,台端呱呱叫,那才是大凶之兆。笑着學中文,是不是輕鬆多了?《狼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