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糖和米餅提煉醞釀出來的鄉情,也是仙廟清香燃燒渙漫出來的感觸。東平洲如一彎新月,閒倚在香港東北一角,獨自逍遙。月出月落之處,曾經有百家漁民搖櫓舉帆與滄海相依為命,曾經有位村民逃避日軍殘暴逃到天涯海角,他叫毛水清。
發明艚仔船航速快
靠山食山,靠水食水。東平洲那小小海島,居民大多捕魚維生。毛水清說:「我們發明了一種很快的帆船,叫做艚仔,全世界都沒有這種船,是東平洲人自製的,島上三分一人家都擁有艚仔。」順風的話,從東平洲前往橫瀾島打魚,兩小時就到。艚仔的奧妙在於平滑的船底,去水特快,但也有較易翻沉的缺點,「風浪大,便要收帆,單以人手搖櫓前航,從橫瀾返回東平洲,需時一日一夜。」
生於1930年代,毛水清的青葱歲月在日本侵華的炮火煙灰中度過。1939年開始,日軍已不斷轟炸廣東沿岸,位於大鵬灣的東平洲貼近大陸南澳一帶,村民對遠空的軍機和隆隆炮聲早已習以為常。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日軍有空就上島搜查,「東平洲是游擊隊基地,有幾個村民是游擊隊員。日本人有次捉了二十多個年輕村民,逐個灌水迫供,幸好有村民認識一名軍官,村民才獲得釋放。」
摘錄自《自然之歌》,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