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哈利波特迷引頸以待的一天終於到了,第七集大結局《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徒》(HarryPotterandtheDeathlyHallows)今日全球發售,為這小巫師的歷險寫下終章。捧着大如磚頭的巨著一口氣讀到底、面對書中主要角色會死的殘酷現實,大小哈迷閱後難免身心受創,因此書迷和家長都要做好準備,防止「哈利波特綜合症」爆發,英國更會有兒童輔導熱線應付求助來電。
由第一集到終極篇,哈利波特伴着一代人共同成長整整10年,出結局非同小可,有哈迷在網誌稱,每次他「見到、聽到、嗅到哈利波特的事,胃都會咯咯作響」。作者羅林(J.K.Rowling)事先張揚結局會有兩個主要角色死亡,已經令人憂心忡忡,《紐約時報》搶閘書評更指有六個角色死亡,更叫書迷人心惶惶。
小童心靈受創易抑鬱
雖然網上流傳各種外洩內容,「哈仔」和他的朋友會否慘遭毒手,哈迷不看正版原書不會安心,美國邁阿密媽媽西格爾曼也不安心,但她是不想孩子讀到要角死亡,「孩子們實在太投入,這不容易承受」。
佛羅里達州心理學家斯佩羅(MitchSpero)警告,就算死的是虛構角色,都可能對兒童衝擊深遠,令他們憶起親人摯愛逝去,引起抑鬱、失眠、發脾氣甚至尿床等問題,較大的孩子可能會煩躁洩氣。
忌向孩子說「這只是書」
邁阿密大學兒童發展中心主任阿姆斯特朗(DanielArmstrong)說,家長要留意子女行為,預先做好準備,他指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或令家長難以認真跟小孩討論死亡的現實問題,「有些孩子一定會問,生是甚麼?死是甚麼?用魔法又會否救到他?」不事先準備如何應對,就會措手不及。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布羅廸(MichaelBrody),對家長安慰子女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是不要以為子女會因此終身留下傷疤,其實讀書不比看電視影像直接,令孩子有時間處理死亡的訊息;第二是可以藉此機會向子女解釋死亡的問題;第三切忌說「這只不過是書罷了」,角色雖虛構,孩子的情感卻真,要當是有家人或寵物死去來處理。
英國組合TakeThat在1996年解散時,曾令大批青少年深受困擾,當地兒童輔導熱線今日會加派人手,應付勢將急升的求助來電。
不眠不休苦讀會頭痛
除了可能傷心,「哈利波特綜合症」也可能傷身。不少哈迷為追看「哈仔」在霍格華茲(Hogwarts)魔法學校的冒險,一大本兩、三磅重的書也誓要一口氣看完。四年前870頁美版第五集《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出版時,美國醫生貝內特(HowardBennett)發現部份哈迷苦讀到頭痛了兩、三日,卻還不休息,靠吃止痛藥強撐下去。
第七集美版也份量十足,長784頁,看來貝內特所指的「霍格華茲頭痛症」會再爆發,他建議書迷要不時休息、有充足光線、並放在書桌上慢慢啃書。即是說躺在床上或趴在沙發上看,都不是正確姿勢。
英國《每日電訊報》/英國廣播公司/美國《邁阿密先驅報》
5大謎團今天解答
1.誰會死?
羅林親口形容大結局「充滿死亡,很多死亡,陸續有來」,包括兩個主角要死,讀者最想知︰到底誰會死掉?
2.哈利與佛地魔一戰,誰勝誰負?
預言說他們兩個只能活一個,這場惡鬥到底會如何進行?是邪不能勝正,抑或哈利最終難逃噩運?連天狼星和鄧不利多也可以死亡,讀者有理由相信羅林是狠得下心的。
3.石內卜是忠?還是奸?
這個問題由始至終都困擾書迷,鄧不利多對他極之信任,但最後也被他所殺。石內卜到底真的是忍辱負重、昧着良心都要取得佛地魔信任?還是真的傾向了黑暗陣營?
4.榮恩能否和妙麗終成眷屬?
兩小無猜的愛情波折重重,在第六集才終於撥開雲霧走在一起,問題是他們可以在最後與佛地魔的惡鬥中雙雙倖存,快快樂樂攜手生活下去嗎?
5.鄧不利多真的死了?
羅林曾斬釘截鐵說「鄧不利多真的死了」,不會像《魔戒》裏的甘道夫一樣「翻生」,但魔法世界裏對「死後生命」充滿神秘,霍格華茲學校的歷屆校長不是都「活」在畫框裏嗎?因此讀者仍然期待鄧不利多或許會以不同形式再次出現在故事中。
美國《時代》周刊
哈利替代品 延續魔法熱
陪伴讀者10載的《哈利波特》小說系列,隨着書迷看完大結局,相信不少人會感到空虛失落。不用怕,其實坊間還有許多類似的魔法小說,可作替代品:
1.《紅皇的孩子》(ChildrenoftheRedKing):講述一位叫查理的小孩,在父親離奇死亡後,某天突然發現自己有超能力,他看着照片時,可聽到相中人說話。家人知悉後,刻意把他送去寄宿,但他卻用超能力,揭開父親死亡之謎。
2.《阿泰米斯.福爾》(ArtemisFowl):12歲的福爾生於犯罪家庭,是天才罪犯,年紀小小就想走偏門賺錢。他誤打誤撞下,綁架了一名小精靈,由此展開驚險刺激的歷程。
3.《墨水的心》(Inkheart):小女孩梅吉的父親,是一個懂法術的裝釘商。當他大聲朗讀故事書時,書中的人物就有如獲得生命,活現眼前。但有些人物來到這個世界時,大搞破壞。
4.《隧道》(Tunnels):14歲少年伯羅斯的父親,在一條隧道內離奇死亡。他決意找出原因,與好朋友冒險進入這條隧道,結果發現另一個世界。
英國《泰晤士報》
完稿頭兩天 羅林似喪親
「我失落了一個星期,尤其是頭兩天,像喪親一樣……一星期後,我才感到輕鬆點和解放。寫結局時我情緒很激動,因為這些書佔了我人生一個重要部份,我沒想過不能完成它,而要回到起點。」羅林花了10年時間創造的《哈利波特》,現在親手畫上句號,她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講述完書時的百感交集滋味。
《哈利波特》的成功,簡直是個魔法,令本來領取綜援的單親媽媽,憑着這套書令她名成利就,搖身變成英國最有錢富婆,身家至少10億美元(78億港元)。頭六本《哈利波特》共譯成64種語言,賣出3.25億本;小說更搬上大銀幕,頭四部電影的全球票房累積35億美元(273億港元)。
哈仔熱潮還帶挈了糖果商和玩具製造商,更進軍主題公園,首個哈利波特樂園後年會在美國佛州奧蘭多(Orlando)開幕。
談到未來大計,羅林說:「我不能再寫出這樣受歡迎的東西,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地點兩次。我打算寫我想寫的東西。」
美聯社
創無限商機 哈仔迷大賺
《哈利波特》不但為羅林、書商和玩具商帶來無限商機,也為哈迷狂熱分子帶來賺錢商機,有人搞網站,為他帶來6位數字收入。
美國哈迷最近在賓夕凡尼亞大學舉行了「Enlightening2007」哈仔會議,擺設跟足小說場面,每位收費250至400美元(1,950至3,120港元),吸引了350多名哈迷參加。緬因州波特蘭市有人搞了個「麻瓜節」,根據小說設計機動遊戲,門券每張12美元(約94港元),結果賣出超過2,000張。
不過,要數最成功的哈迷企業家,肯定屬21歲的斯帕特茲(EmersonSpartz)莫屬,他12歲時苦於沒有哈迷網站,於是自創一個「麻瓜網」Mugglenet.com,為他帶來「六位數字」收入。他會出版討論哈仔問題的「麻瓜podcast」,每周吸引5.5萬人下載,又出書講結局篇,銷量突破35萬本,連羅林也認得這號人物,邀他做訪問。
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