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危機處理,常聽到的勸喻,是「臨危不亂」。話是說得好聽,但怎樣才能臨危不亂?臨危不亂的機智是從何而來?是否純屬天資,抑或要經過訓練,還是通過經驗累積?
「臨危不亂」,很多人只注意那個「亂」字,忽略那個「臨」字。當危機發生,很多人總想逃避,要做鴕鳥,卻不知這是最劣的應變。而「臨危」,正是坦然面對危機,大事化小,或是把危機轉化。
對處理危機的一個常見的心理測試:當你打開冰箱拿出一盒紙盒牛奶,仰頭飲了一大口,才注意紙盒上標示已超過飲用期限七星期。請問該如何處理?下列四個答案,任擇其一:
其一,不再飲這盒牛奶,並把這盒牛奶扔掉;其二,停止飲這盒牛奶,並想辦法把已飲下的牛奶嘔吐出來;其三,照飲無誤;其四,趕快去看醫生。
你會選擇哪一條答案?
選擇第四條答案的,是無端為自己添加壓力,可能患有神經衰弱。選擇第二條答案的,安穩有餘,卻給人小題大作的感覺。相信最多人選擇的,是第一條答案,不僅不再冒險飲下去,更為他人設想,扔掉紙盒免留後患。
其實最佳的處理手法,是第三條,看似粗心大意,卻可能很冷靜,深知牛奶可以長期保存,不怕過期。然而這需要有一定知識,認識危機所在,才能臨危不亂。處理危機,有如醫生判症,要判症準確,才能對症下藥。若是認識不足,小心能駛萬年船,這盒牛奶最好不要再飲。
當然,答案無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假如飲的不是牛奶,而是吃錯藥,打錯針,例如吃下砒霜,那麼看醫生也嫌遲,而是馬上call白車去醫院洗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