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巿暢旺,所以今年書展投資類書籍數量大增。
民怨及政治紛爭少了,曾經熱爆的政治人物諷刺類書籍則差不多絕跡江湖。
香港人的閱讀品味頗具地域特色,或追求實用性,或以「潮流」為指標。
香港人精明,從口袋裏掏錢出來買東西,一定要物超所值,至少要物有所值,還得立見成效。讀《源氏物語》有甚麼用呢?《源氏物語》不如圖文並茂的東京購物指南實用性高,這是風水運程書永遠雄霸本港暢銷書榜的原因。
香港的孩子沒有閱讀習慣,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喜歡狄更斯或者熟讀《三國演義》的父親,他們的母親也不喜歡在臨睡前讀兩頁《紅樓夢》。香港人有辦法在蝸居卧室中安頓一部十八吋電視機,卻沒有位置安放一兩本書,因為閱讀不是必須的。香港的孩子在功利環境中成長,課餘一半時間去補習社補中英數,另一半時間學習十八般武藝,用來增添名校入讀機會。從小到大,父母不鼓勵孩子「睇閑書」。
香港孩子望望自己的父母,中產或專業人士只看工具書、專業書及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書籍,這類書具實用性,有「增值」能力,所以我們往往會遇到一些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一無所知毫無情趣的人。一般家庭,父親刨馬經,鑽研六合彩組合,母親看的是八卦雜誌,她們不知道張愛玲是誰,但肯定知道陶大宇的前妻叫阿寶。再等而下之的家庭,家中索性連紙片都欠奉,消遣是上網打機,溝通方式是電腦ICQ及手機SMS,久而久之,連語言都成問題,更遑論閱讀。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怎會培養出閱讀品味呢?難怪書展開巿前有那麼多人排長龍,一年一度去書展見識明星風采,這本身是一個潮流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