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處理 - 岑逸飛

危機處理 - 岑逸飛

「危機處理」是筆者在管理課程上經常講授的課題。甚麼是「危機」?英文是crisis,據《韋氏大辭典》詮譯,這是「一件事的轉機與惡化的分水嶺。」危機是突如其來,應變失措,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危機是「關鍵的剎那」,往往在生死存亡之間,而在電光石火的一念之間,作出一個重大決定,這決定可能令事情好轉或是惡化。
危機何時發生,永難預測,因為引發的因素千變萬化,永難捉摸。有些危機屬大氣候,例如九七回歸前,面對社會結構的急變,有些人的表現便如驚弓之鳥,有如大禍臨頭,急於移民,那是源於對危機辨認失誤。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辨認危機是危機處理第一個步驟,然後才能確定處理的方向。
有說法是「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以為安全,才少了戒心,鬆懈下來,毫無防備,其弱點就最容易受攻擊。類似情況,則是處於順境時,人們常會被眼前利益或勝利而迷惑,對暗藏的危機全然不察。而許多時,因受環境影響,情緒失調,或已飲得醉醺醺,已完全喪失了應變能力。
對政府而言,政治危機會導致領導人物的下台;對企業機構而言,財務危機遠較其他危機更具殺傷力;對公眾人物而言,較可能遭遇的危機便是緋聞或醜聞所帶來的名譽損害。
而無論是哪一種危機,處理時的上上之策,是制敵機先,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作最好的準備」,有如醫學上的「預防勝於治療」,《孫子兵法》說的「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而退而求其次,萬一有突變,也應順勢而為,臨危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