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發聲玩具令兒童易分心<br>容易玩厭 不利成長

發光發聲玩具令兒童易分心
容易玩厭 不利成長

【本報訊】有機構早前進行全港首次關於幼兒玩耍與情緒的問卷調查,發現近六成家長認為自己的子女缺乏耐性,約65%家長則認為家中的玩具教育水平並未足夠。負責是次調查的人士指,結果顯示香港家庭對玩具需求極大,對兒童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力。有兒科醫生則稱,玩具對兒童的啓發性意義其實不在於玩具的性質,而是成年人於何時及如何用玩具啓發兒童。 記者:梁德倫

早期教育發展(ChildrenWorks)早前成功訪問了426個有6歲以下兒童的家庭,發現61%家長均認為自己的子女缺乏耐性,65%指家中的玩具教育水平不足。調查又發現,逾七成小孩每日會花三至六小時或以上的時間於玩具上,65%家庭有逾60件玩具。
早期教育發展項目總監梁思穎表示,調查顯示香港家庭對玩具的需求極大,兒童花在玩具上的時間也頗長,而且很多家長都認為玩具教育性不足,所以建議家長為子女選購玩具時應注重其教育性及啓發性,避免購買一些太過花巧及普通的玩具。
她又稱,一些玩具常常以發聲及色彩繽紛作招徠,但其實並不利兒童的成長。「有時啲玩具好嘈好colourful,其實小朋友會好快玩厭,結果佢哋對一件事物嘅專注力會好低,變成唔得專心。」
鄭太的大兒子Charles今年兩歲,她指一年前為兒子買了許多「發光發聲」的玩具,結果發現他很容易生厭,而且專注力低,又會無故大叫。但當她讓兒子轉玩一些教育性強的玩具後,發現他的專注力提升不少,也沒有像以往般大叫吵鬧。

「玩具係一個學習渠道」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表示,玩具對兒童的情緒及發展的確會有影響,但他不認同所有兒童都應該玩教育性強的玩具。「玩具本身係攞嚟玩嘅,唔一定係用嚟學嘢㗎嘛。」他又認為,玩具本身對兒童其實不具任何啓發性,最重要是家長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子女的玩具。「最緊要係個家長喺乜時候畀乜嘢個細路仔玩,玩具只係其中一個學習渠道,就算係講古仔,個小朋友都可以學到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