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好像是04年6月25日,題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謂送魚畀佢食,不如教佢捉魚),藉以諷刺某些國家或國際組織,時常找機會以好心人之形象出現,美其名出錢出力,幫助有需要或陷於水深火熱之國家,骨子裏卻是以極低廉的價錢吸取或控制了這些國家的資源,根本是形同剝削之偽君子行為。為甚麼不可以想辦法幫助他們從經驗中吸取教訓,從而自力更生?
聯合國(UN)屬下的「世界食物計劃」(WFP)執行董事施雅倫(JosetteSheeran),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提出對目前糧食短缺之憂慮。由於新興國家經濟起飛,人民追求溫飽生活,故在糧食方面的需求急增。另外,部份國家為減低能源消耗,正積極研究和發展再生或生物能源(biofuels),也導致如玉米、大豆等穀物類之價格大幅上揚。
此外,無論先進或新興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急劇上升,已令全球氣候變幻無常,亦是使稻穀物類農產品供應不穩定之原因。上述種種,不無給WFP帶來極大難題。因為價格上升,可以照顧及的貧窮國家人民越來越少。
按聯合國之數字,WFP每年加埋現金及糧食捐贈之數量,僅可照顧9千萬人,而估計全球約有8.5億人生活在饑荒中。如果食品價上揚,不排除將來餓死的人會越來越多。
施雅倫指出,有部份錢是用作教導某些落後貧窮國如何自力更生的,果然從善如流。然而諷刺的是,送糧給需要最多的國家如乍德、烏干達和埃塞俄比亞,但從後兩者處亦購入不少穀物類,究竟葫蘆裏賣的是甚麼藥?這些國家的政府又在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