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子裏面已經進入「送父母入老人院」的「經濟周期」,今個月這位朋友送了,下個月輪到下一位。這種資訊情報新鮮熱辣很管用,朋友以往喫酒是暢論到那裏旅行,如今七嘴八舌交流「養老心得」。
我走運一點,母親雖然腰患嚴重,還算撐得住,而且神奇地竟然能從容多撐父親那一份,讓我可以擱下比較老人院舍服務這些俗事,專注帶孩子。不能想像,帶住牛王頭以外,還要分身照顧長者的窘迫。大小兼顧談何容易,看別人處理,大部份是小孩權益放首位,老人問題,既然已是社會問題了,就由社會解決。公屋獨居長者本來可不是孑然一身的,奈何子姪都要搵食,長貧難顧,就這樣開始了疏離關係。
最近看那本紀錄石硤尾的照片集,那些丁方大小的長者屋,和孤伶伶臉如化石的老人頭像,在黑白菲林特意營造的氣氛中,茫茫然,像一組組孤墳遺容,看得人心頭發酸。往後記者到過屋邨搞的露天攝影展覽,發現人跡杳然,一整條邨暮氣沉沉。石硤尾能清拆,人可不能夠原地重置。從像石硤尾那樣的屋邨轉移到老人院的那些年邁個體,怎麼應付餘下的日子操作?最近這些時間,我每每讀到報章有老人遇溺,跳樓或者車禍,都會神經過敏,想像會不會是朋友的親人。老有所養,越看越似高新科技得個講字。將來自己也會成為老人問題的一份子,普選爭不到,有生之年也得要爭取維護老人尊嚴安樂死的反生存權。這個不違反一國兩制,不必中央施捨放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