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肝癌迅速擴散原因<br>21歲港大醫科生揚威國際

發現肝癌迅速擴散原因
21歲港大醫科生揚威國際

【本報訊】肝癌病人有幸獲得善心人捐贈肝臟續命,但日後能否健康生活也要視乎捐肝的大小。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碩士生施愷廸發現,病人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後,原本的肝臟會釋出增加癌細胞擴散速度的干擾素誘發蛋白;是項研究結果令他獲國際肝臟移植學會頒發「明日之星」獎,打破該獎過往只頒給資深肝臟醫生的傳統。 記者:馮永堅

本港每年會進行50至70個活肝移植手術,捐肝者通常會捐出40%至70%肝臟給別人。港大醫學院發現,接受小肝(即接受60%肝臟以下)移植的肝癌病人,兩年之內復發的風險高達22%。
剛完成醫學研究碩士課程、年僅21歲的港大醫科生施愷廸接受訪問時表示,為減低肝癌病人換肝後復發風險,過去一年以白老鼠進行研究,發現接受肝臟移植手術老鼠原本的肝臟會釋出誘發蛋白,這是導致癌細胞迅速擴散原因。
施愷廸指出,接受小肝移植肝癌病人,其原本已受損的肝臟同樣會釋出誘發蛋白,誘發蛋白水平越高,癌細胞擴散速度越快。他又稱,癌細胞除令病人肝癌復發,也有可能走到其他器官形成其他癌病,現階段會研究用那些藥物是最有效抑制誘發蛋白。

全肝移植少復發

其實,如果肝癌病人得到全肝(即死人捐出的整個肝臟)移植,癌病復發風險可以大大減少。因做過多次出色肝臟移植手術,在去年獲「明日之星」獎的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盧寵茂表示,病人接受全肝移植較小肝移植有較少後遺症,可惜每年只有少於20名死者家屬肯捐出屍肝,令不少已換肝的病人仍活在癌病復發的恐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