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onsunday:能源需求暴增 中國急謀對策

alwaysonsunday:能源需求暴增 中國急謀對策

中國的能源儲備,遠遠追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為應付能源需求,政府制訂一系列政策,包括提升能源效率,容許燃料提價,收購海外資產等。中國若未能妥善處理能源短缺,將影響中長期經濟發展及政治穩定,損及全球經濟。
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位的耗能大國,僅次於美國。過去五年,中國的能源消耗量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1%,去年消耗量相當於17億噸原油。按人均使用量計算,中國只是日本的三分一,美國的七分一;但隨着汽車、冷氣機及其他高耗能產品普及,能源需求將高速增長。
中國的單位GDP能耗頗高,一來很多工業的生產效率低,二來能源供應極倚賴相對高污染和低效能的燃煤,約七成能源消耗為火力發電。
地緣政治亦與中國的能源需求有關。中國和日本在東海的邊界爭議,以至跟八個東南亞國家的南中國海域糾紛,都涉及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中國致力強化海軍,謀求控制台灣,亦基於加強能源保安的考慮。
中共取得民眾認受,源自經濟持續繁榮,是以政府確保能源供應充足,不單止是出於經濟需要,更可收穩定政權之效。
除燃煤以外,中國的能源資源極為有限。為免過度倚賴能源進口,政府訂下減少GDP能耗的政策目標,又開展價格改革,撤銷補貼和配額等干預措施。

與此同時,政府亦開展大規模的勘探開採計劃,部份項目已可預見回報。今年五月,國營公司中石油宣佈,在渤海灣發現離岸油田,蘊藏量達十億噸。若全部可供開採,將使中國的石油儲備增加約五成。但除非有更多這類新發現,否則按現時情況,應付能源需求仍有困難。
今年四月開始,中國已成為煤炭淨入口國,尤其是來自澳洲和南美洲的煤炭進口,預料將持續增長。中國雖有龐大煤炭儲備,但由於交通基建落後,將煤炭從北方運送至南方頗為困難。換言之,個別省分仍將依賴進口煤炭。
另一項重點政策是擴大能源種類,尤其是水力發電、核電和天然氣。政府已訂下目標,將天然氣的使用量,從二○○五年佔總量的2.9%,增至二○一○年的10%。南中國沿岸正興建多個天然氣接收站,以增加天然氣進口。
為免過度依賴個別地區的能源供應,中國除了向中東和中亞購買能源外,更積極與非洲、東南亞及拉丁美洲國家簽訂長期協議,確保能源供應穩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預計,至二○二五年,進口原油將佔總體耗油量多達77%。
中國亦在未來五年投放790億美元,大量興建發電廠,目標是達致全國發電量達1,000GW。其中約六成仍為煤炭發電,但核能、天然氣和新能源將迅速擴展,去年,中國通過新法例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
要應付能源危機,先得解決政策障礙。首先,中國的GDP能耗約為美國的三倍,日本的九倍,但為了營造「和諧社會」,必須先確保經濟增長達標,節約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遂成為次要。能源昂貴亦會加劇農村貧窮,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使城市居民不滿。過往能源提價曾引發示威,故政府對此頗為小心。

要確保能源自主,還是提升能源效率?政府官員往往搖擺不定。煤炭是中國最充裕的能源資源,但造成大量污染,能源效率亦低。若要提升能源效率,則須增加進口。況且天然氣價格較高,須降價才可普及使用。發展另類能源本可有助能源自主,減輕污染,但與火力發電相比,這類能源的生產成本仍然相對昂貴,難以競爭。
政府就另類能源設定的目標恐怕很難達到。例如要滿足二○二○年的水力發電量目標,相當於每兩年便增加一個三峽工程的發電量。至於核能,則需要在未來二十年,每年投資超過三十億美元才能達標。
撇除這些困難,預期中國在能源改革方面將穩步發展。經濟學人智庫估計,至二○一○年,中國能源消耗量每年將增加6%,大幅低於二○○四年的16%。但要應付這個速度的增長也非易事,預料中國將倚賴進口能源。結構性的改革已開始啓動,包括解除價格管制、合併低效率工業、擴大服務業、由投資主導過渡為消費主導以推動經濟增長等等。長遠而言,這類改革將有助紓緩中國經濟的能源密集度。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