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時灑下一場大雨有降溫效用,雨水更是滋養萬物的甘霖。不過,在工商業排放的污染物充斥下,空氣污染正催化雨水變質,成為傷害天然環境的「酸雨」。天空落下的雨水包含硫酸及硝酸,中環、觀塘及元朗等區域的雨水年均酸鹼值一直低於天然雨水的數值,反映本港的樹林及海洋生態正面臨酸雨威脅。
酸鹼值低於5.6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天然雨水偏向酸性,酸鹼值約為5.6(水的酸鹼值可介乎0至7,數值越小代表越酸),下雨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可溶入雨水中、污染雨水,當雨水的酸鹼值低於5.6時,已達到酸雨的指標。環保署由98年至06年間監察本港境內雨水的數據顯示,中環、觀塘及元朗三個區域的雨水年均值,一直介乎4.5至5.5間,一直低於天然雨水的平均值,反映本港近年持續受到酸雨沖洗。
鄭睦奇指出,透過分析雨水中的四氧化硫離子及三氧化硝離子,可知悉雨水中的硫酸及硝酸份量。四氧化硫離子主要來自發電廠及工廠燃燒石化燃料,三氧化硝離子則來自發電廠及汽車內燃機高溫燃燒產生。數據顯示本港近年雨水中的四氧化硫離子及三氧化硝離子總量有增無減,足證在空氣污染越趨惡化下,本地的污染源不但未見改善,更受到源自境外飄來的污染物影響。
令樹木轉弱死亡
酸雨已成全球最棘手的污染問題,受酸雨污染的北歐國家湖泊,就曾錄得大量魚產死亡。酸雨進入土壤,也會帶走樹木賴以生存的金屬離子,間接令樹木轉弱死亡。酸雨也可影響食水酸鹼值,侵蝕水管及大廈外牆物料。鄭睦奇承認酸雨已靜悄悄影響本港環境生態,解決污染工作已刻不容緩,「無人知道植物同泥土,幾時應付唔到酸雨禍害。」
記者 蔡建豪
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