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雜誌看得一段時日便告生厭,多年下來仍堅持每期必買的其中兩本,其一為《華夏地理》,本來叫《華夏人文地理》,從2001年一月的第一期,中間未曾間斷買來保留,內容未必全數細讀,捧着,很踏實。後來時尚雜誌社買下,亦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合併,如今多了國外提供的照片文章,反而少了過去那份民間鄉土文化味道。
另一本是《中國國家地理》。兩本雜誌都辦得十分精采,文字圖片豐富,畢竟是面對極大人口市場;香港就是缺少這份優勢,辦不起來一份優秀地理及旅行雜誌。
全國上通下達為香港回歸十年做文章,電子媒介,平面媒體過去數月幾乎無日無之,我的一些內地朋友笑說快要去到聞得香港皮膚打冷戰地步。所有報道當中最愛便是《中國國家地理》七月號,從一番較平靜角度看香港的大篇幅故事:「離島──香港另一種風景」。它這樣寫:「沒有到過香港的人,總喜歡把香港看作是一個堆金積銀的世界;淺嘗輒止的遊客看香港,每每憶起的,是蘭桂坊的衣香鬢影,紅磡體育館的繞梁笙歌,銅鑼灣的消費狂潮……然而深入香港,生活、呼吸和遊走其間,卻像漸漸翻開一冊自然的照像簿……尤其是它那長期受到忽略的二百多個離島,猶如上帝播散在南中國海上的珍珠,她們的美,她們的風韻與價值,除了屈指可數的幾顆開始熠熠閃光外,更多的依然深藏海中人未識……」
以上這段內地文人眼中的香港,和我們香港人的角度相信不會相去太遠,當然文字風格不似本地的直接及去浪漫化,幾乎有點肉麻;同時蘭桂坊與「衣香鬢影」也未免相去太遠,畢竟是一段歌頌文章,不過對離島的讚嘆絕不為過,而二十多頁印刷光鮮的風光照片,就是作為一個平素極愛在本地遠足行山,早已飽嘗香港山光水影的香港仔而言也為之震撼。問我一百次世上那個城市最可居?過去害怕炎炎夏日都選一些歐洲城市,全球暖化,一些日子連多倫多與倫敦比香港更熱,作為世上少有兼並山海的都會,再沒有另一個城市的島嶼最叫人心繫,選來選去仍然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