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人事<br>林緯談股票經紀生涯「要幫客守住財產」

10年人事
林緯談股票經紀生涯「要幫客守住財產」

今年32歲的林緯,在96、97年入行,任職分析員逾一年後再轉做經紀。過去10年,他經歷了紅籌、科網及國企股狂潮,更試過於03年沙士期間食老本,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做經紀一定要「好天收埋落雨柴」,並替客戶累積資本,控制其交易量;若不停叫個客做買賣,好易令客戶輸光,「整死個客」。 本報記者:高淑嫻

今年港股越炒越旺,大量資金追捧新股、藍籌、國企,以至細價股,林緯坦言,現在佣金收入最多,平均月入超過十萬元。他舉出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有個客早幾個月炒金匡(286)及蒙古能源(276)兩隻三四線股,從一百萬元到𠵱家,賬面賺近千萬元。」
不過,林緯對細價股興趣一般,他說:「做咁耐經紀,未見過有客炒仙股炒到發達,而又keep到啲錢,反而炒中移動(941)、滙豐(005)等大藍籌嘅客,就真係贏到又keep到啲錢,因為呢班客通常比較有錢,亦了解市場運作。」
經歷港股十年數度起跌,令林緯感受最深的是:做紀經要替客戶儲錢,以及好天收埋落雨柴。前者是有感而發。他說,曾經見過一位經紀朋友在科網股當炒時,十分風光,月入過百萬元。「但他太喜歡慫恿客戶買賣股票(以增加自己的佣金收入),當科網股一爆,啲客輸晒錢,即行內所謂「整死啲客」,這個經紀最終要轉行做後勤」。
林緯曾於05年建議客戶買吉林化工令他們輸錢。「當時炒私有化概念,見吉化由3元回到2.5元,就叫客買,點知買完無耐,吉化插水式跌落1元,10個客中招,其中一個客勁輸30萬元,只得一個客一直坐貨,等到吉化母公司2.8元提出私有化,(每股)賺到3毫。」

10萬資本滾存至120萬

這兩件事令林緯體會到「做經紀一定要幫客守住財產,將他們嘅資本累積起來,因為客嘅錢越多,經紀可以賺到嘅佣金越多」。他自豪地說,手上有客由10萬元資本,滾存至120萬元;亦有客由80萬累積至現在400萬元。
「好天收埋落雨柴」則是老生常談,港股時旺時靜,經紀一定要在市旺賺錢時積穀防饑。林緯於03年沙士爆發期間、港股淡靜之時,食老本數個月,故深明此道。即使現時月入過十萬,除了供樓及日常使費,他會把大部份收入儲起來或投資心水股,應酬費只佔收入10%。他說:「𠵱家唔興去滾,同客應酬多數普通食餐飯,貴極都係開支紅酒,有限錢」。

初入行收入差過麥當勞

林緯現有超過300名客戶,相對有過千客戶的經紀,客量屬於一般,當中包括50、60名內地客,主要是專業人士。雖然林緯現狀不俗,但入行初期充滿波折。他96年底入行,在一間華資證券行做分析員,98年遇上金融風暴,多間華資行要裁員,研究部首當其衝,林緯被裁後曾轉職投資銀行,最後選擇做經紀。
林緯憶述,2000年正式做經紀,手上只有12個客,主要是親戚朋友,「當時平均月入只有4000元,仲差過做麥當勞!」他笑言,當時生活相當坎坷。捱了數月,終遇到貴人。一位擁有過百名客戶的經紀朋友打算轉行,拉攏林緯過檔到一間台資證券行接管該逾百名客戶,一下子為他打好客戶基礎。
內地客也為林緯帶來新「錢途」。他說,紅籌當炒時,已有內地客調錢來港炒紅籌,由於他是上海人,操得一口流利上海話及國語,轉到台資行後,經朋友介紹獲得一批內地客,他們每人的炒股資本介乎數十萬至百萬元。

內地客戶投資一窩蜂

林緯招呼內地客多年,發現中港股民炒股的最大分別,是前者喜歡一窩蜂或潮水式買賣。「例如一段時間人人話買中石油(857)、中國人壽(2628),他們就一次過衝來買;或者呢隻A股升咗,就一齊來追隻相關H股。同樣,他們要沽就全部一齊沽」。相反,香港客比較穩定,任何時候都有不同的炒作意念。
而且,內地客只買賣中資股,如中石油及中信泰富(267)等,不買滙豐控股及長和等本地藍籌,即使去年開始興起炒賣窩輪,亦炒中資股相關輪。林緯預期,以後投資港股的內地客數目及資本,會以幾何級數增長,成為重要動力之一。他亦於4年前開始鑽研美股及全球期貨,為客戶提供更多資訊,以免網上交易日趨活躍而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