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你條命三世書<br>文革遊樂場

革你條命三世書
文革遊樂場

文化大革命一啲都唔好玩,但對於40年後的「後文革世代」,文化大革命美學精神,簡直就是老毛剩低畀龍的傳人的超級人類文化遺產,今日佢唔單止超級好玩,而且超級好搵,大量中國當紅藝術家食住「後文革」上位,作品賣過千萬元是家常便飯,打造的件件都是中國超級品牌。玩到殘,玩到謝,玩到上我們的遊行,玩入國際大學府,玩轉北京、上海,甚至全世界。

記者、部份攝影:馮敏兒

靠文革發達傳奇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最新展覽《集體形象──中國文化大革命至當代藝術》,請來的中國當紅藝術家個個大有來頭,劉大鴻、張曉剛、王勁松、鄔一名、李松松的繪畫和裝置藝術;遲鵬、繆曉春、王川、白宜洛的巨幅攝影;楊振中、楊福東的影片和錄像創作。其中曾經以攝影記錄「將自己個仔的死胚胎餵狗」的行為藝術家楊福東的史詩式五幕影片《竹林七賢》,更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作品。別的不說,單張曉剛所展出的同類作品系列,就在拍賣市場上曾賣超過1千4百萬元。他們的名氣和身家均節節上升。

■中國「金鏤衣」換上眾人相片,還有大肚腩是中國藝術家白宜洛作品《人民》系列。

「紅」色跨國藝術事業

最有趣是,策展人是英國中央英格蘭學院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的中國視覺藝術中心(CCVA)的主持,居英的華裔博士姜節泓先生,可以說他的看家本領就是「後文革藝術新世代藝術」的研究,在東西各種藝術交流,包括藝術市場、學術市場、甚至中國藝術家出國進修(求學)、「武演」(示範、展覽)上處處佔盡先機,左右逢源,兩邊收錢。另一更有趣是,藉着這個展覽,他還編寫了圖文並茂的學術論文《負擔或遺贈:中國文化大革命至當代藝術》,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令社長非常開心,因為一定賣得,連平時都唔多敢睇高檔藝術的《蘋果日報》記者都想要,可見大有市場,說展覽是「文化大革命遊樂場」,佢肯定千多萬謝,鼓掌歡迎,總之人人有飯開。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記憶儘管悲哀,但它的美學就如「龍脈」,正正反反還是在逃不過它的五指山,它就如一個讓世人敬仰、幻想、學習的超級中國大品牌,玩笑可大可小,看官有人快樂有人愁,但基調還是一場遊戲,你想玩得幾大就幾大。

■姜節泓博士背後就是張曉剛目前最當紅的《大家庭》作品系例之《No.1》。

■「我見到我老竇呀!」香港大學出版社社長戴高賢博士,睇見場中這張攝於20周年國慶天安門廣場上的作品大叫。

■王勁松的《群英太極圖》學《清明上河圖》,唔知有冇814個人物呢?

《集體形象──中國文化大革命至當代藝術》展

日期:即日至9月2日(9:30am-6:00pm,星期日1:30pm-5:30pm,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般咸道94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查詢:22415500

中港無間道之玩嘢橫額展

港大「親中」,另一展覽廳Para/Site藝術空間則「親港」,搞了一個《眾裡‧眾言》遊行橫額展,同樣「後文革」十足,更非常香港特色。展覽將中港兩地藝術家創作,剛剛在7.1遊行完的橫額「定定性性」再展一次,本來論精神,論「藝術成就」當然上街先係嘢,當下才好玩的「行為藝術」,但就如最激的「行為藝術」最終都要返回博物館,安躺進「當代藝術史名冊」,接受後人香火,總走不出這條歷史定律。一張出席者名冊,既是「黑名單」又是「藝術名譽」,而且讓記者「時光倒流」16日,亦果然大有發現,例如「藝術橫額」最受歡迎是白雙全的「奶茶行街」,同被罵「無聊」的聲音一樣多;橫額言論激進,但從後面看,原來全部扯晒「白旗」,表象和本質果然有分別!「堅持鴕鳥思維」打對台的「拒絕遺忘1989」,原來是最被稱許的國產匿名藝術家所為,因為佢上面所寫的是盲人凸字,但盲人摸唔到,亦冇眼睇!

■「堅持鴕鳥思維」打對台的國產匿名藝術家的7.1橫額作「拒絕遺忘1989」,上面還寫有盲人凸字,但盲人摸唔到,亦冇眼睇!

■香港行為藝術家三木(左),帶埋自己的反轉橫額在7.1上街,背面有金句:「等多40年!」

■無聊透頂的「奶茶行街」7.1上街橫額。

■年輕香港「老外」同文革時代佢哋嘅祖宗一樣,都有份上街遊行,不過佢哋去天安門,我哋嚟維園。

《眾裡‧眾言》遊行橫額展

黑名單藝術家包括國內的白崇民及吳瑋和、陳光、德剛、馬嬿泠、吳小東、趙夜白以及3位匿名藝術家。香港代表隊包括又一山人、白雙全、梁志和、黃國才及蛙王,冇參展,但有遊行而被記錄在案的藝術家則有三木和李傑等。

日期:即日至8月5日(星期三至日12:00nn-7:00pm)
地點:上環普仁街4號地下Para/Site藝術空間
查詢:25174620

■藝術家遊行隊橫額言論激進,但原來從後面看,全部扯晒「白旗」!

另一更出位走紅中的中國藝術家何岸,過兩日會親自來港搞展覽,你睇吓佢呢張《Nike&adidas(老人版)》(1999年)就知佢夠激,諷刺生產名廠鞋同生產藝術冇分別,但過唔到尺度的裸體作品,更幾激都有,後文革反建制,反反反,而且每一步都可以賣錢。

何岸裝置及作品展
日期:7月18至8月31日
地點:中環美輪街5號ArtStatementsGallery
查詢:21229657

玩大佢之藝術家有SAY

香港行為藝術家三木對國內藝術最了解:「文革是一種思想閹割,其後遺症一直存在,意見不能直接表達,中國知識分子亦沒那種銳氣,所以作品傾向玩世不恭也是一種無奈。新生代藝術家已不在文革的血腥、思想控制的範圍內,但當他們反觀歷史時還能清楚感受到陰影,但我認為應更勇敢地去面對這種『偉大的醜惡』。」
電影導演陳耀成則從《雙城》想到威尼斯的嘉年華:「在某些人的回憶中,文化大革命是快樂、好玩,像嘉年華會唔痛苦,就如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現實、道德、心態健唔健康是一回事,人人的童年都好快樂,懷舊總會美化,文化大革命市場化其實也只是其中一種嘉年華。」
港大藝術系副教授祈大衞在中港藝術事件中總是身在現場,成最佳老外學者,佢話文革圖像如夢魘:「不斷去而復返,而這類作品受到西方市場注意,其實亦因歐美都有共產黨傳統,市場炒賣亦不等同就有價值,但更多的討論的確值得深究。」

■繆曉春巨型攝影作《慶》為藝術推動的北京地產項目「Soho街」開幕禮,祈大衞話佢當時都在現場。

■導演陳耀成都有睇展覽,還好鍾意走入歷史──甘迺廸被刺殺現場。

■一邊上街遊行,一邊又話「任務成功完結」,應入電玩世代惡搞代表作。

革你條命集體夢魘你有我冇

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策展人姜節泓博士則看見文化大革命對一代人的影響:「那是國內人的集體回憶,國內沒有個人,有的只是集體的成就,40年前每個人手裏都有一本紅書《毛語錄》,60萬人站在天安門,世上沒有別的地方可能出現。但現今他們對集體素材和理解都不同,人人爭住買樓、擁有諾基亞……」漸漸出現的中國當代社會生態圖,源頭正正是一個連發夢都唔放過你的「國際集體夢魘」──文化大革命,大家前世今生的三世書。
與此相反,從來未左過的,也左不起來的香港年輕藝術家如李傑則對「藝術」、「文革」統統拋諸腦後,大是大非他表態,上街遊行,作品《枱布》卻輕如無物。

■李傑是近來最受策展人青睞的香港代表藝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