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名牌環保袋的群眾遭大部份時事評論員月旦得一文不值,彷彿這批「袋癡」十惡不赦,污染香港購物天堂的聲譽,破壞高級ShoppingMall的和諧秩序,嚇走名媛闊太和內地豪客,「博炒心態」不思進取。形容這些通宵輪候不遂的名牌奴隸,評論員毫不手軟,一字寄之曰,是畸形政治與反智社會的低能產物是也。
隊伍中不乏年青人,這些青年沒有像「進取」的peers那樣為考不上心儀英中而狂哭,由一臉眼淚鼻涕的家長悲憤向傳媒痛斥白癡的教改制度。炒家出少年,沒有讀名校的家庭條件,自知前路不外乎做個酒樓企堂或者麥記店員,跟他們的小巴司機和吊雞車操控員的父舅輩一樣,將來難免勞碌過日子。偶然撞到發點小財的機會,成本只是排一晚通宵,這樣的付出,是家住海怡半島的OL和干德道的優閒少奶不屑的。有Gucci又點會瞓地排籌買百二銀的帆布袋,這種違反上層經濟原則的活動,由社會上一小撮對住商場實Q叫囂鼓譟的年青炒家發動,對保守階級確實做成衝擊,起碼那些fund佬和窩輪女強人當天得兜路行,到遠離置地的地方午膳。我不想說,這些炒袋少年顛覆了中環價值,只得半天的躁動,沒動搖過恒指走勢分毫。青年到名店林立的中環踩場,卻是一種難得的挑戰專制的回憶,是混集了對新政府的不滿、對財富勢力的藐視、對所謂「想窮都難」的繁榮地標Landmark嗤之以鼻。這些青年當中,有無家住天水圍的?容我向你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