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首相白高敦,接到了倫敦的炸彈報告,出面講話,說不容許恐怖份子破壞英國的生活方式(BritishWayofLife)。
什麼叫「英國的生活方式」?馬上引起輿論的質疑。首先,白高敦口中的「英國」,指的是British,而不是English,因為他是蘇格蘭人,British的定義,包容了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還有數百萬認同英國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英籍外裔人,包括印度人、波蘭人、日本人、華人、俄羅斯人。這些人都可以認同為「英國人」(British)。
然後就是「生活方式」了。《衞報》的一位讀者投書,指「英國的生活方式」,除了普選民主、人權自由的大道理,還有以下特徵:
一、對奇裝異服、特立獨行的個人古怪生活方式的容忍;二、雖然相信市場經濟,對社會福利主義的一點點殘餘的眷戀;三、對任何政府和當權人物的不信任,特別是當他們口口聲聲地說「這樣做是為了人民好」;四、健康愉快的尖酸刻薄(HealthyCynicism);五、優秀的流行音樂,如披頭四和BeeGees;六、優秀的流行文學作品,如阿嘉泰克莉絲蒂的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七、第一流的電視節目,包括喜劇,像《是的,首相先生》(Yes,PrimeMinister)和BBC的許多歷史紀錄片;八、溫和的酒精、隨和而偶然的性生活;九、語言生活的幽默感。
因為一百五十年管治,以上九項「英國生活方式」,在香港也有一點點影響,除了「優秀的流行音樂」,不是披頭四而是張國榮和林子祥;「優秀的文學作品」是金庸和衞斯理;「第一流的電視節目」是從前的《雙星報喜》、《家變》和《十大刺客》,還有,語言生活的幽默,香港雖然沒有差利卓別靈和MrBean,但曾經有過梁醒波和鄧寄塵。
在這一切之上,還有自由、人權,還要加上世界潮流的民主普選。一九八二年,當中國提出「保持香港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時候,就應該馬上有一場辯論,定義什麼叫做「香港生活方式」。
而不是任由一個獨裁的大家長,把「香港生活方式」簡化為「舞照跳、股照炒、馬照跑」三樣。這是對香港人的一點點侮辱。當時就應該有人提出來:不,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不止這些,有許多不跳舞、不跑馬、不炒股票,但又以香港為傲的人。
即使「舞照跳」,二十年後,已經出現了民粹的道德審判。白高敦一上台,提出「英國的生活方式」,英國人毫不含糊,馬上要他下定義,這樣的社會,非常精明,不會「溫水煮青蛙」地變質,是文明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