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譽重演的《VV勿語》,應原作者伊芙.恩絲勒(EveEnsler)的強烈要求,必須忠於原名的TheVaginaMonologues,直譯為《陰道獨白》。此劇獻給已故黃霑先生,因為此劇得以在香港以廣東話演出,全靠他當年的推介。
這使我憶起一段往事。此劇於一九九七年在紐約首演,好評如潮,而黃霑兄於一九九九年遊紐約歸來,與筆者見面時談起此劇讚不絕口,但對當年的藝穗會將vagina譯作「子宮」,很不以為然。筆者中學時修讀生物科,英文的vagina分明就是「陰道」,子宮的英文是uterus,兩者的部位完全不同,一個在後,一個在前,兩者之間有個子宮頸連接。
不論是「子宮」或「陰道」,都屬解剖學名詞,只是一個符號,何故當年翻譯,棄用「陰道」而用「子宮」?當時我對霑兄說,多半是中國人社會的忌諱,是名稱背後的附加意義,因為「子宮」多被人聯想到生育,那是孕育嬰兒的地方,而「陰道」卻會聯想到性交,傳統上會被認為是污穢或猥褻行為。
想不到事隔多年,此劇幾經波折,取得在香港以廣東話演出版權,但名稱的翻譯仍是處處觸雷。聽監製高志森說,最初此劇推出時,為免「陰道」二字敏感,不採用《陰道獨白》的直譯,迂迴曲折用了《VV勿語》,那個V字我初時還以為以「勝利」手勢,代表victory,而「勿語」是脫胎自日本人的「物語」,但一字之轉確是神來之筆,諷刺港人心態,是「陰道」二字不可提,也可讓買票的人安心,買票時說VV,就不用臉紅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