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前院長林兆鑫 內容卻不透露<br>港大私家症報告縮骨

調查前院長林兆鑫 內容卻不透露
港大私家症報告縮骨

【本報訊】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昨公佈港大醫學院私家症問題調查報告,但報告以前醫學院院長林兆鑫涉及私家症收費問題個案,已交執法機構跟進為由,拒透露半句內容。同時,報告揭露十多年來私家症收費的種種漏洞,大學會再成立工作小組,制訂改善措施,但不排除再有違規個案出現。 記者:陳沛冰 梁洵瑜

有立法會議員批評調查委員會「縮骨」,將責任推予執法機構,剝削公眾的知情權;私家症問題嚴重,揭示大學監管不力,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
報告指出,港大校長徐立之今年1月3日接獲一名員工,就一名教授的私家症問題作出投訴,其後按大學規程及守則,於同月27日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委員會一直不肯透露被投訴人身份,但昨晚醫學院發表的回應,竟首次自爆事件主角是林兆鑫,惟指暫不宜評論。

指制度有不少問題

報告指出,有關林兆鑫的個案會循三方面調查,包括在豁免教授診金時,原來應繳之診金是否真的獲豁免,或支付了不屬於港大或醫管局的賬戶、收費賬單上所寫的診斷,是否與真實的臨床程序相符,及是否有私症沒有收費紀錄。
委員會要求被投訴人出席時,被投訴人沒有出席,只提交一份有關私症收費安排的聲明。委員會的「初步印象」認為,有需要將個案轉交執法機構,故於3月14日轉交,同月20日向校務委員會滙報。
調查委員會主席兼校務委員會成員之一的梁智鴻表示,不會再就該個案作評論,只表示調查開始時只關乎一個人,對於私症收費問題會否涉及集團式運作、有關投訴是否成立,及私家漏洞是否涉及不同學系,他均沒有回應。
校務委員會主席馮國經表示,不排除再有私症違規個案出現,雖然報告提出改善建議,但「唔好誤會以後會冇問題」。報告指出,現時港大醫學院私家症制度有不少問題,如現時豁免教授診金收費沒有劃一指引,引致個別人士有可能濫權、沒有常規程序覆核實際診斷與收費是否相符、私家症病人的化驗收費出現混亂等。報告提出多項改善建議。
報告建議由港大校長徐立之成立另一工作小組,制訂詳細改善措施,成員包括醫管局及醫學院代表;報告建議大學核數委員會,優先再審核私家症賬目。
醫學界立會議員郭家麒表示,報告只是塗脂抹粉,未有實際點出問題的學系或教授,及私症問題的嚴重程度;徐立之應就監管不力負責。港大學生會會長兼校務會成員之一的尹翰坤批評「報告冇料到」,建議在學校以外再成立調查小組調查。

醫學院私家症收費問題及改善建議

問題:1.豁免私家病人診金沒有劃一措施,亦欠透明度,可能引起濫權,例如在收費單上紀錄豁免,之後繞過醫管局及大學,將收費存入第三者戶口
改善建議:劃一豁免診金的措施及指引

問題:2.部份病人或被誤導,將費用支付予一些名稱與醫管局及大學相關的公司或機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改善建議:訂措施讓教職員有利益申報機制

問題:3.沒有機制監察病人是否經部份人員先登記才由醫生應診,可能造成病人沒有任何紀錄
改善建議:需設機制確保每位求診病人有紀錄

資料來源:港大調查委員會報告

黎嘉能自稱只是證人

【本報訊】港大私家診症調查報告在最後階段仍作修改,把原來報告內列明投訴人及被投訴者身份的部份刪除。但昨早提交的報告原版本,揭露向港大校長踢爆前醫學院院長林兆鑫私症賬目混亂的主角,是內科學系講座教授黎嘉能;但黎嘉能回應報告時堅決澄清自己只是證人,只提供證據而非投訴者。

不認為自己是投訴人

港大昨日把調查報告發放予校董會成員,早上的版本仍列出投訴人黎嘉能教授及被投訴的林兆鑫,但由於黎嘉能早前回應有關報告時,不認為自己是投訴人,只單純作為證人(Witness),就有關事宜舉證,也有成員認為報告若公開身份對兩人不公平,故至昨晚最後公開的報告,已把有關部份刪除,只以「投訴人」及「回應者」交代。據悉,調查委員會目標是調查及檢討有關私症收費機制的漏洞,「唔係想兩人對質,而且有關人士也未被定罪」,加上個案已轉交廉署處理,所以「個案相當敏感」。
其實,外界一直指同屬內科學系的林兆鑫與黎嘉能教授一向不和,前者是醫學院院長,後者以腎科揚名,獲明德教授席,但兩人就系內不少發展及晉升員工的意見各異。本報昨日致電黎嘉能,其秘書指他外出開會,未能取得其回應。黎嘉能曾任內科學系系主任及部門主管,直至發生私症事件後,三月時他連任系主任失敗,由林小玲講座教授接替,黎嘉能只做部門主管一職,有消息人士指「佢喺大學入面嘅話事權無咗」。

黎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