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三名中二學生因參與集體性遊戲而留下案底,其家人雖感震驚,但仍予以支持,最後獲判感化。城大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馮偉業認為,接受感化屬協助性質多於懲罰,但監管未夠「貼身」,家人應予配合。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同樣認為家人的督促及關懷,對他們改過自新相當重要。
城大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馮偉業指出,接受感化屬輕判,目的協助被告更生多於懲罰,免他們被標籤為「坐監」,然而感化官只是輔導性質,監管未夠「貼身」,最好配合家人的協助。
適當監管及關懷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雷張慎佳表示,法庭判刑為反映案件嚴重性,雖然三名被告獲判感化,但並不代表「乜事都冇發生」,感化讓他們明白自己犯事,對他人造成傷害。雷太指判刑在於被告是否真心改過,及令他們重拾正確的人生態度,不再犯下同類或更嚴重的罪行。
除了感化主任的輔導,雷太認為被告家人的支持及協助,對於他們改過更生同樣重要,家人應予以適當監管及關懷。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