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界的信條 - 李怡

新聞界的信條 - 李怡

哈柏斯坦的成就,不僅在於他扭轉美國國內輿論對越戰的態度,也不僅在於他創立了一個英語中的反諷詞組,更重要的,是他對官方說詞確立了一個懷疑標準。也就是說,對掌握了權力的官方說詞,要永遠持一種置疑態度。即使掌權者是由民主普選程序所產生,在他們掌權後,傳媒工作者不能對他們深信不疑,而是仍需堅決維護公眾知情權:「公眾有權知道這兒發生什麼事」,是哈柏斯坦以至所有媒體工作者的信條。
在哈柏斯坦的追思會上,曾採訪伊拉克戰爭的柏加(GeorgePacker)說,他在伊拉克時,隨身帶着哈柏斯坦的《TheBestandtheBrightest》。在伊拉克採訪三年的《紐約時報》記者費金斯(DexterFilkins)說,哈柏斯坦挖掘真相的風範,永遠是新聞記者的終極目標。他說,在伊拉克採訪時,每逢軍方發佈一些令人起疑的新聞,他就會問自己:「如果是哈柏斯坦遇到這問題,他會如何處理?」
哈柏斯坦出生於一個中下層的猶太家庭,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沒有選擇修讀博士或進法學院,也沒有進商業機構,而選擇了新聞行業。而且,他原可輕易進入美國主流新聞機構,在華盛頓報道大新聞,他卻選擇深入南部的窮鄉僻壤當記者。因為新聞觸覺告訴他,六十年代美國國內的大新聞會是民權運動,而這將會在南方爆開。
剛去越南採訪時,他也相信美國正在幫助西貢政權進行一場阻止共產主義蔓延的正義戰爭。不過很快他就發現美國致力扶持的吳庭艷政府是無可救藥地腐敗,美國政府不但孰視無睹,而且有意欺瞞國內輿論。他告訴公眾,這是一場美國不可能贏的戰爭。他扭轉了美國公眾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