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靠海,不像匈牙利只有一條內陸多瑙河,應該有很多海鮮吃才對,但到了菜市場,發現魚的種類少得可憐。
而且,都不是游水的,這也難怪,天下間除香港之外,很少人吃那麼多活海鮮,歐美人士更沒這種優良傳統,能吃到不是冰凍的,已算幸福。
沒有游水海鮮,但新鮮魚不少呀,為什麼愛吃亁癟癟的馬加休亁呢?
馬加休就是鱈魚,生產於極為寒冷的北歐,和葡萄牙又怎能搭上關係?為什麼能產生千變萬化的吃馬加休文化來?我見到葡萄牙人就問,很少有滿意的答案。
至到遇見一位菜市場中賣魚的少女,她回答:「我們的祖先出海,只有鱈魚保存期間最持久。把吃鱈魚的習慣帶回家,主婦們一煮,發現鱈魚的肉,有其他魚沒有的紋理,吃起來一片片地,很有味道,從此愛上。」
的確,鱈魚的纖維很獨特,如果你是從小就吃的葡萄牙人,會喜歡的。又有一位名廚表演馬加休給我們吃,用慢煮的方法,長時間的低溫處理,令鱈魚亁還原成新鮮的肉質,大受當地食客歡迎。吃慣游水魚的香港人,就不太會欣賞了。
但是別以為除了馬加休之外就沒海鮮,葡萄牙的石斑、牙帶、鱲魚等,都不是飼殖的,很有魚味。他們的海蝦,比我們的還要甜,雖然樣子沒那麼好看,但味道是獨特的。炒蜆更有文化,做出的蜆料理一流,很少國家能比。海鮮也常與香腸一起煮,再一次證明魚和肉是最佳搭檔。
我們在里斯本新闢的海鮮區Marina吃過海鮮大餐,又到最著名的PortoSantaMaria海鮮館,吃鹽焗大魚。這些舖子價錢甚為高昂,要有心理準備,不然便以為被敲竹槓。
我吃得最舒服的海鮮,是在酒吧裏欣賞海蝸牛,大大小小的蝸牛,肉很鮮美,便宜到極點。
〔葡萄牙之旅.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