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對內地的正面影響 - 李怡

香港對內地的正面影響 - 李怡

前天「探針」版刊出北方可可的內地來稿,提到中國生產的「二甘醇牙膏」,今年以來就受到巴拿馬、美國等國家以危害健康為由而禁售,中國則多番表示「二甘醇」含量低,不致影響健康。內地媒體將此事定性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貿易制裁」。然而,當香港海關也加入禁售行列,大陸當局與媒體就不能說是「西方制裁」了。香港海關多次婉拒國家質檢總局要求收回禁售的決定。中國質檢總局與牙膏製造商無話可說,只好以人民健康為重,放棄使用廉價的「二甘醇」改用甘油了。
香港回歸十年,我們若不是只看歌功頌德的《人民日報》、新華社的報道,而是看看大陸其他媒體敢言的「擦邊球」,也可看到香港回歸對中國的正面意義。比如《南方周末》,在七一前一天,就以《你可能不知道的香港》為題,藉着對香港的報道,隱含與內地的人權、言論自由等作對比。報道講在香港到處可見到內地鮮見的(法輪功)異議人士,在張貼令大陸民眾膽戰心驚的標語,散發小冊子,「這證明香港享有言論自由,只發表政治意見,不搞行動顛覆,香港(當局)是可以無視你的存在的」。
報道又指香港也有「重慶釘子戶」問題,一名八旬農婦因徵地挑戰大地產商李兆基,法院裁定農婦勝訴,「未因李兆基財大而給予特殊優待」。「在民間社團部分,香港以行業、界別、階層為活動平台的社團很多,市民習慣透過社團爭取權益」。
報道又說,「內地流行的潛規則在香港沒有生存空間」,「甚至連解放軍軍車在香港也嚴守交通規則」(這在大陸屬於奇聞)。
報道批評選特首的八百選委「多出身商界,等於是壟斷香港的經濟與政治資源」。很高興大陸有這種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