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眺望:補 經 - 方卓如

國金眺望:補 經 - 方卓如

鬼佬私募基金被《經濟學人》分析完一大輪,對這個時尚行業沒有多少獨到的見解。時空換成了中港,全盤說法改得翻天覆地,《經人》未能觸及的,由我來補白。
中港其實沒有多少看得上眼的上市公司值得私募整件買起,拆散再行裝嵌。大陸公司固然不容許你私有化,國有國規,有錢並非大晒。香港公司,第一代的大股東仍然手握大權,不單止心血不容出售,事實上亦沒有幾個人有本事會做得比創業的第一代好。想整間買起,要等第一代差不多夠鐘,又或者死去後第二代仍未敗去整副身家,私募才有機可乘。這類機會,仍未出現。
又或者遇着大股東手上有幾間上市公司,賣一間半間給私募,善價而沽,絕不眨眼。但這類股東,手上有貨供私募選購,本身已經是財技高手。私募買貨那條數是如何計算,股東了然於胸。價錢高不在話下,隨時是可以算準你收購後,將來有多少水位。遇着這類高手賣家,私募都未必膽敢恃着錢多而瘋狂入貨。在香港這個財技天堂,一班在投資銀行打滾多年後轉行的年輕人,不會夠股壇老手蠱惑。
還有,私募要收購的上市公司,本身都可能是半個行家。上市公司沒有大搞收購合併,直情是浪費了天賜的金身。上市公司自己已經是收購專家,花款可能比一味以錢交收的私募更多元化。上市公司可以用股票整間換過來,又可以將整間上市公司的軀殼交出,再行找尋exit。上市公司化為私募出擊,不太擔心估價高低的問題。估價高,對自己公司的股價都有幫助,這點,私募基金望塵莫及。
在香港,維持上市地位並不昂貴,反而拿取上市地位的過程就非常花費。千辛萬苦,上市之後,又怎會輕易放棄?況且上市公司的軀殼有價,假如私募基金看中上市公司,有意出手私有化,人老精鬼老靈的上市公司主席,當然是寧願將業務以VSD(VerySubstantialDisposal)轉讓,繼而再將軀殼轉售,撈多筆。私募在外國的玩法,在香港不合潮流。
私募在中港最佳做法,自然是十倍買一間大陸民企,三十倍上市套現。有那一間最近大賣的民企,上市前兩三年沒有私募入股?這種玩法,只要知道公司上市會否有阻滯,就可以大膽落注。所以,銀行家轉型私募,天作之合,理所當然。
方卓如網址 http://fongcheuky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