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數與書信的形式,經過近千年的演變後。到今天,有些不合理的演變,使人感慨!
約了張敏儀及幾位老友飯局,現戲擬一信提醒她。
「紫微弟子紫微楊沐手稽首,謹拜於敏儀小姐粧前。九福樓頭一別,至今月餘,『正經』之論,言猶在耳。轉瞬樂意居約晤之期已屆,尚祈勿忘。」
以上是模仿宋代道家書信形式,到現在早已沒有人這樣寫信了。
紫微斗數源於宋代道家,陳希夷被奉為祖師。當初的紫微斗數也非如今日的形式,由宋而至元、明、清,至今經歷近千年的演變,許多如舊日無甚作用的星曜如「紅毛」等,早已摒棄,到達完整的規模。
但無論斗數與書信,演變到了現今的一代,真的令人感慨。如斗數便出現了不少使人啼笑皆非的「新發明」。據說有人想養寵物狗隻之類等,竟去找人算紫微斗數,而業斗數者說,子女宮如有化科星,所養的寵物如狗隻等會是名種云。
真的要借孫柏文的金手指篤他一篤,正硬膠也。
又如書信方面,新一代的青年,寫白話文的信件每喜夾雜廣東話,再加些英文字在內,成為三及第式的信件。
日前我與幾位徒弟入馬場,那天是我的一名徒弟肥仔做東,請來數名他的朋友。因塞車關係,我與肥仔遲到。甫坐下,見餐桌上有一紙留言,上書:「肥仔,已食飽飽,去咗smoking。等陣返嚟。」
類似的留言,我見過不少。若與文首那信件比較,直是來自兩個不同時空世界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