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痛心 - 鍾偉民

寧願痛心 - 鍾偉民

「因了解而分開」好,還是「不了解而幻想」好?作為一個問題,真是好得不能再好。
導致「分開」的「了解」,有爆炸性,往往等同幻想的破滅,難免有恨,或者有憾;然而,破滅,也往往會換來真相;真相,一般會讓真誠的人進步。不了解,或者,由於距離而產生的幻想,總是跟「主觀願望」掛鈎,總是充滿美善,有時候,在腦海浮現,還配了樂,根本就是自編自導,而且,自我陶醉的一齣戲。
「了解」和「不了解」,哪一種好?端看一個人的性格。
有些人,對什麼都淺嘗輒止,一觸及皮毛,馬上掉頭而去,去找別的皮毛,就像一隻蜻蜓,這裏點一點,那裏也點一點,將一顆水珠,按自己的幻想放大,然後,再遁入那個晶瑩剔透,但經不起推敲的世界。
有些人,卻習慣住在水裏,彷彿一條錦鯉,不肯合污,也未必能學會蓮花的「染淨皆忘」,但願意同流,而且同清濁,對水質,有很深刻的了解;當然,「了解」,但不能「諒解」,就得悻悻然過塘去。
「不了解而幻想」,是詩人的事;「因了解而分開」,卻屬於小說的層次,點水蜻蜓,成不了探索人性和社會病變的小說家。不過,詩人,或者有詩人氣質的人,抱着自製的肥皂泡終老,還是幸福的。
一旦「因了解而分開」,你會不會寧願回到「不了解而幻想」的狀態?這是第二個好問題。
感情上,雖然渴望享受幻想中的蜃景;可惜,虛擬的天地太輕浮,心智,很難在上面成長。「回歸啊回歸,祖國啊祖國,我愛你,愛得失禁,愛得失魂!」這種詩,這類詩人,是「不了解而幻想」的極致,多如雜草。要恭維,可以說:「這是浪漫詩人。」不客氣,一句:「幼稚!」算概括了。所以,寧願面對好和不好的事實,寧願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