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看貓,以前會追住貓咪,嚇到小動物搵窿捐。三歲後定當些,懂得保持距離,扮貓咪叫逗牠。他常常到街市附近的貓地盤追蹤貓影,有一頭斷尾的特別活潑,阿仔追不到,待主人把貓拴在食肆門口,阿仔才有機會上前一親芳澤。那頭被拴住的家貓懶洋洋的,似乎很甘心被那麼綑縛着。
換了是我們家這個孩子,不知道怎麼搞。他從小不讓我們拖手,過馬路亂衝亂撞嚇破大人膽。惟有厲聲斥責,試過幾次,他寧願大喊大哭也不肯就範,兩大一小罰企般在馬路邊緣僵持着。生氣也生氣不來了,惟有想,阿仔始終不是家貓,他性愛自由,嚴密捍衞自己的活動空間,不容成年人侵佔。這顆三歲的小腦袋裏面,運行着的有可能是三乘六倍的思維邏輯,把青春叛逆期提早推前了許多,事事要凸顯他年輕力壯不受拘束的真性情。這下,可夠我們兩個老餅好受,帶他出一趟街,狼狽過走鬼,裙拉褲甩不消說,老爸的手機也是丟完又丟,試過丟了手機超過廿四小時仍懵然未知,真是被阿仔搞到頭昏腦脹,生理秩序大失常。難怪許多小夫妻養貓狗,視如己出,對寵物萬般呵護,到需要時,只消把繩子一索,乖乖這些主人叫做囡囡囝囝的,馬上打回原形,主人拍拍手,放心夜蒲玩樂去。到阿仔大些,我會問他想不想做貓,他見到那根圈在貓脖子上的繩,也許會明白自己多福氣的,也許會對受盡折磨的兩條老柴溫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