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有什麼電影好看」,每年我會被這問題點擊約九萬五千多次,多除少補。
當你有個所謂影評人身份,年中就經常有人問你「喂,有什麼電影好看」,問的包括真朋友、普通朋友和不是朋友,不等,當中有真問、假問和廢問,不贅。廢問的,等如在街上遇見你就問「去街呀?」的人一樣,為問而問,答案是廢的,純粹低智商扮正常或無聊頂透,答都費事;假問的,就亂答,鬥冇誠意,扮客氣或懶friend都免,反正你不是真的要我推介;真問的,我最怕,尤其是真朋友真問,就最怕,因為我老想給人一個負責任、專業而又很勁的答案。勁,是指希望對方看過後會歡欣雀躍覺得值得。(人、戲錯配,很易害了一套好戲,更加別來找我晦氣)但弊在看電影,就算欣賞能力都屬高的,口味的確人人不同,我杯少甜檸tea,未必是你杯絲襪奶茶。所以我通常會先反問對方最喜歡的電影有哪幾套,以便舉一反三。若沒問就推介,要對對方的品味很有信心才行,勉強冇幸福。正所謂煲呔都有知心友,杜魯福都有對頭人。再者,坊間大量庶民影評人經常出盡力口誅眼「崛」判一些電影死刑,尤其一些非主流非大路商業片,喊打如見殺父仇人一般,在香港,讚賞arthousefilms是高危的。
已故法國影評泰斗SergeDaney說過:「媒體不再請那些懂得(或熱愛,或懂得為何熱愛)一些東西的人,與公眾分享他們的識見。它只會反過來請一些一竅不通的人來代表大眾的無知發言,從而把無知狀態合理化。」反智,是世界現象,媒介之間大量抄改彼此的內容是全球趨勢,互聯網更是噪音收集站,意見亂葬崗和碩大的回音谷,少有一手內容和原著觀點,香港文化底子先天不足,更加恐怖。
不過,有一套電影我是由衷兼夠膽「係人都推介」的,就是楊德昌的《一一》。個人認為這是當代必看電影之一,個人認為我的主觀十分客觀。
《一一》是百分之二百的雅俗共賞。你很難很難不喜歡這電影的。近乎不可能。(請容許我比較誇張,而且我不忿氣)。關於楊德昌的死訊,香港掀起的波瀾太小,和他應得的重視和感傷不成正比,真不識貨。我不忿氣。楊德昌喎,這個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拍《恐怖份子》、拍《一一》,一再思索台灣現代文化邏輯的國際知名華人康城最佳導演,中國電影史上這麼重要的一個人物喎!撐起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一楊一侯(孝賢)那個楊生喎!排隊喪買名牌環保袋就識。
《一一》由一個婚禮開始,一個葬禮結束,8歲小主角洋洋用小王子的眼光看世界,有智慧的童真令人愛不釋手。人生的課題:生、老、死,戀愛、失去、寂寞,楊導用真心良心來呈現,看得人窩心。片名為《一一》,因為人生於世,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一個個體,在各種考驗的底線前最終唯有自己、靠自己,和生命的順逆隻揪,單打獨鬥。影片時溫柔時帶哲學性,也實在清楚「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能語以人生。」
有次我逛影音店,看見《一一》的DVD,賣「正價」15皮,很傷心,售價與質量嚴重不成正比大細超,心中咕嚕着「唔係馬!」之際,發現不遠處的《砵蘭街XXX》都賣40大洋!㷫得我即時掃貨,買光店內所有的《一一》!忍受不了它們留在那裏被侮辱。也不過豪擲了兩嚿幾水,上網由amazon買一隻CriterionCollection出品的DVD都唔夠。唉。楊德昌,我能為你做的,就那麼少。
不少報道說他病逝前如何與妻子遺世獨立,有未完心願懷才不遇,世人對他的愛惜不夠。
我不認識楊德昌,只認識他的電影。夠了。7月1日對我來說,再不只是走上街的日子,不單是戴妃的生忌,那天,收到了楊德昌的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