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的傳承,靠的是師傅傳徒弟,一代一代,手把手的口傳心授。傳統戲曲更是如此,從小練功,一招一式,都有說法,可能凝聚了師傅畢生的體會,也可能凝聚了好幾代的心血。小徒弟學的一招水袖,輕盈中無限旖旎,說的誇張些,有可能是元雜劇搬演時哪個老師傅創造的雛形,經過了幾百年的傳承增益,到了亁隆年間才基本定型,又在近兩百年經過了多少伶人師傅的實踐打磨,終於傳到了今天。對待這樣的文化傳統,我們必須心存敬意,珍惜這一代傳一代藝術體會精華的集合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5月18日,正式宣佈15項人類「口傳非實物文化傳承」(報章通稱「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項列的就是崑曲。許多中國人都感到與有榮焉,也開始對崑曲發生興趣,一時之間崑曲成了國粹的代表,而且是全世界矚目的表演藝術精粹,讓不少年輕人趨之若鶩,成為時尚。更有趣的現象是,一向鄙視傳統戲曲,更不知崑曲為何物的話劇導演,突然都成了崑曲的擁護者,搖起了弘揚崑曲的大旗,以崑曲的改革家自命,指手畫腳,要使崑曲現代化,趕上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以媲美紐約百老匯的歌舞劇。
面對這樣的「眾聲喧嘩」,我們不禁要提醒這些崑曲陸戰隊的新兵,崑曲是傳承有自的藝術,背後起碼凝聚了五百年的心血,是一代一代藝人的薪火相傳,不是訓練敢死隊,奮不顧身,攻堅作戰,非在一時三刻攻下表演節的橋頭堡,拿下全國戲劇精品工程大獎不可。崑曲是表演藝術,是世世代代的藝人,用他們全部的生命澆灌出來的藝術奇葩。演出的賞心悅目,是因為演員「身上有」,承襲了世代相傳的藝術積澱,不是因為「新銳導演」的心血來潮,「玩」出什麼精品工程。就好像沈尹默寫的字是書法瑰寶,他的紙筆墨硯,交給從沒練過書法的頑童,雖然也興致勃勃塗寫一番,卻絕不能登大雅之堂,掛出去給人欣賞。
聽說今年八月底,藉着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朋友們安排了崑劇四代承傳大滙演,我們作為觀眾真是有福了。舞臺上展現四代崑劇演員的拿手好戲,其實就是四代薪火相傳的見證,是「人類口傳非實物文化傳承」的現身說法。且讓我們虛心靜慮,好好體會什麼是崑曲藝術,看看為崑曲傳承奉獻了畢生心血的師傅們,是如何通過口傳心授,衣鉢相傳,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表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