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歐洲葡萄酒的競爭力,應付美洲和澳洲等「新世界」紅酒的挑戰,歐洲委員會前天(周三)支持農業專員的釀酒業改革方案,包括限制農地、減少資助,鼓勵小規模經營者結業等,但最受爭議的還是容許釀酒商混合各地紅酒,創出廉價的「歐洲葡萄酒」,業界譏諷新政策只會「大規模生產可樂葡萄酒」。
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生產和消耗的紅酒,佔全球3/5,但近年銷售與出口成績皆停滯不前,每年困在40億歐元(約426億港元)關口,反而澳洲、阿根廷和美國加州等「新世界」紅酒銷售不斷增加,至2004年入口歐盟的紅酒已飆升至9.5億公升,比1993年多逾10倍。
不必列葡萄種類年份
歐盟現時每年補貼紅酒業13億歐元(約138.6億港元),每年更要花5億歐元(約53.3億港元)買下被稱為「葡萄酒湖」的紅酒生產過剩,加工製成工業用酒精。農業專員博埃爾(MariannFischerBoel)說,改革方案能「刺激競爭、抽亁惡名昭著的葡萄酒湖」。
博埃爾首要任務是減少補貼,包括在2009年停止回購紅酒製成酒精;其次是引入新世界紅酒的大規模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2013年將容許「溝酒」,葡萄酒不必列出葡萄種類、年份,只須列出主要葡萄產地,價錢廉宜之餘,也能創新口味,反攻新世界市場。改革方案需要歐盟成員國各政府通過方能施行。
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多數酒廠都願意跟從新方案,但法國也有釀酒業組織批評方案「背叛釀酒傳統」,無助提升銷量。在意大利拉韋納(Ravenna)釀酒數代的庫爾巴斯特羅家族也認為,簡化葡萄酒資料,只會令消費者對高質素葡萄酒的信心崩潰。
彭博通訊社/德新社/英國《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