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話:搵命搏
蕭若元,本地資深全能製作人,曾擔任電視台新聞報道員、編劇、監製,又為網上香港人民廣播電台創辦人、專欄作家及時事評論員。蕭氏於70年代起活躍於傳媒行業,曾任職麗的電視,製作過無數經典電視劇包括《天蠶變》、《天龍訣》和《大地恩情》等,亦曾編劇及監製《省港旗兵》、《𡃁妹仔》和《法內情》等電影系列。
我有無邊毅力,捱盡困難考驗。
立誓披荊斬棘,心裏更願永不折腰。
節錄麗的電視劇《大丈夫》主題曲
電視是香港人的通俗文化,但這個江山,當日又如何打回來呢?
陳有后和鮑漢琳曾親口跟我提過,最早期的電視是麗的有線時代──即是乜都冇,現場的所有「道具」全部都是畫在布景板上的圖畫。「櫃」,打不開;「杯」,不能拿。
人肉定格唔敢郁
當時的電視技術沒有剪接、沒有加工,只有一部攝影機,現場拍攝,即拍即播,演員拍戲要由頭做到尾,開機後要執生,講錯對白做錯戲,冇得救,真的很大鑊。去到70年代的《大丈夫》由於邊拍邊播,同樣出現過live拍戲的情況。
後來到我們那一代,雖然可以錄影電視劇,但仍是秉承着那種艱苦經營、膽博膽的精神,因為我們太窮,技術又落後,人力物力比不上外國,要用土法拍攝,當時我們甚至連定格機也沒有,要靠人肉定格。每次一條片結束,片尾畫面被停定,然後播出幕後人員的姓名,由於我們沒有定格機,故此演員會像被點穴的停定,不敢動;而慢動作,就是人肉慢動作了,我們拍汽車行駛中的鏡頭,要工作人員搖動汽車,再找另一個人手持一支燈走過,70年代還落伍至此,可想而知早年電視製作有多艱苦!
停車場變古裝街
當年麗的和無綫打仗,麗的台前幕後職藝員合共才900人,無綫則有3,000多人,我們只得廣播道的幾個垃圾廠,要拍大型古裝片,怎辦呢?這真是麥當雄的天才,他居然把停車場改建成古裝街道,所有民初、古裝街景連《天蠶變》部份「外景」,都在停車場取景,認真厲害!但這也有好處,劇組找戲服和道具會快得多,節省時間又省車資。
往時電視劇的製作費極低,港府又不准許在任何街道及公共地方拍戲,直至今時今日,在香港拍戲同樣諸多掣肘。製作人有心拍好效果,有時被迫做出許多無法無天的事情。
我第一次現場看拍戲,是《大丈夫》第一集,那次嚇得我飛起!
當日,我和麥當雄坐在一輛貨車上,車上裝有攝影機,拍攝尾隨一架坐有演員的貨車,那演員要打爛貨車玻璃窗,塗滿紅藥水,扮成一身鮮血,但大家知不知我們的車駛到那兒?
答案是旺角警署。
亂闖警署唔識死
該場戲說那一身血的人快死,開車去警署報案,他駛進警局停車場後,一頭栽在軚盤上,死了,車安長鳴,麥當雄要拍的正是這個鏡頭。
我們駛入警局時,門外有警員駐守,我們不理,在差館裏走來走去,拍足半個鐘,拍完後,從後門離開,在場的警員仍不知發生甚麼事,又不知我們有沒有申請,個個儍更更,我們卻笑到碌地。
不久《大丈夫》拍攝第三集,我們就在南九龍裁判署外的單程路,朝相反方向衝上去拍開槍戲,那些庭警不停在望,奇怪你們這班人砰砰嘭嘭的幹嗎?
其實這是不會被批准拍攝的,但我們專做這些事。
這還不止,最大鑊是拍攝《十大奇案》中的《霧夜飛屍》,簡直離晒大譜。
火車急停險出軌
那次麥當雄要拍攝一個女人在旺角被人殺死後、屍體被掟進夜霧裏的路軌,然後有火車迎面衝過來的鏡頭。拍攝的方法是先將攝影機放在火車軌上,然後等深夜回廠的火車駛過,一旁站在長梯上的工作員就將道具屍體掟落軌道,軌道兩旁則擺放10多盞燈,隨時準備照着火車,以免火車輾壞攝影機。
我們終於等到回廠火車經過,距離對了……
1、2、3!10多盞太陽燈同時亮着,一次過照着火車,同一時間「屍體」被掟落火車軌,那火車司機開車中途突然眼前一花,甚麼都看不見,嚇得他即時緊急煞掣,幾乎搞到火車出軌。
結果,我們一班契弟全被拉上差館,當年我們出入差館都不知多少次,真的神經病,但香港人電影電視的成就,全部就是這樣博回來。
口述:蕭若元 筆錄:朱倬誼
1974年拍《十大奇案之霧夜飛屍》
1977年拍《大丈夫》
1979年拍《天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