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主席早上說一國大於兩制,下午連隨有幾萬人遊行。遊行過後,照舊返工返學,一切如常。除了為普選議題保溫之外,七一遊行其實變了端午節扒龍舟的風土習俗。對目的達到的作用,有如細菌變成耐藥,效力越來越少。
熱情過後生活如常,對於追求理想打擊有限,始終理想是較為虛無,並非切身急切問題。如果是自己日常生活,奮勇反抗後還要如常工作,那種營營役役的感覺,十分令人沮喪。
《華爾街日報》的員工,上星期罷工半天,抗議梅鐸收購。下午所有員工照常上班。報章所見,是員工上樓梯返工的情況。沒有知道背景原因,這幅照片毫不特別。但由《華報》員工亮相,照片份外悲涼。
報紙是唯一零舍多包袱的傳媒,特別要講良心立場,又要編輯自主,諸多事實。電台電視都可以賺錢至上,隨時轉換老闆。只有報紙,每次都喊打喊殺,要拉要鎖。《華報》上晝罷工,下晝返工,換老闆後又要繼續上班,當冇事發生。那種講完理想,始終要開飯的現實,特別令人傷感。
《時代》雜誌為梅鐸收購《華報》作專題,《華報》員工看過後會相當心碎。Bancrofts家族唔賣唔賣,卒之都敵不過60蚊一股。梅鐸收購手勢閒熟,報紙的三世祖又怎能匹敵?由最初站在道德高地,指摘梅鐸妄想玷污冰清玉潔的《華報》,最終為怕錯過機會,還是自動獻身。《華報》的員工,淒涼在於是被大股東出賣。
報紙作為輿論喉舌,社會良心的時代已過。今日報紙只不過是幾十年習慣搣唔甩,幾蚊雞無所謂,並非是內容有甚麼驚天動地,評論有甚麼真知灼見。現在睇報紙越來越快,越厚的報紙越冇看頭。抱着昔日的心態,以為報紙具有神聖任命,早已過時。報紙,只不過生意一盤,立場定位都只不過是營銷賣點。民主的報紙可能缺少了某類廣告,但沒有民主撐腰,即時跌紙,又怎會在七一賣斷市?以為報紙是民主最後城牆,與《華報》員工一樣,始終會發現一廂情願。《華報》員工照常上班,遊行過後繼續返工,只要過後不覺淒涼,世界就一切如常。
方卓如網址:
http://fongcheuky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