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花錦鱔從來都珍貴,老字號鏞記為箇中著名弄鱔專家。
「認頭」與「鱔稿」兩則坊間常用語亦源自花錦鱔。十數至數十斤重大花錦鱔以頭至貴,開鱔之前先找得買家認頭才進行分拆,不然鱔身賣光無人問頭,魚家損失慘重,「認頭」此起。
舊時酒家羅致巨鱔恐劏開問津者遲疑未及賣光變壞,請來報界老行尊飲酒吃飯回去大做文章,期待讀者讀後爭先嘗鱔,不單生意做成,對食鱔者能吃得鮮味,幾家便宜幾家着,軟性廣告因鱔而起,是為「鱔稿」,如今鱔稿種類繁多,從人到物千百種樣兒,豈止花錦大鱔,應改名「善稿」,善意的善。
作為香港開埠前本地最大墟鎮,過去本為魚米之鄉的元朗,少說吃的歷史文化數百年,如今居民成份多元化,七十年代之前可大多數為原居民,有屋有田有地,閒時無憂就往吃裏刁鑽處落功夫。恆香老婆餅,榮華臘味,好到底麵食,流浮山游水海鮮蠔豉蠔油……都成了品牌名號。
可惜老式酒家買少見少,冠元是我們童年心中優雅食店老字號,其他如龍子龍城龍鳳,較後期的新花園,嘉麗華,嘉喜……全皆淡出,連生意鼎盛的嘉城與新嘉城,也於年前租貴及業主出售物業後消失了。餘下只有大榮華,恆香專一賣餅,茶樓服務老早停辦。從嘉城舊管理層轉戰晶彩,可是地方空間略嫌淺窄不宜筵開一百數十席。
直至去年年底在元朗旺角──教育路靠東的西菁街才重開一所,總算為元朗父老挽回幾片面子的「喜尚嘉喜」,員工不少為去日老字號嘉城人員,鄉里對這些熟面孔,優質燒乳豬與極品蓮蓉包重見天日,無不熱烘烘。當然該店賣點:既寬且大,布置輝煌,即時上位成為元朗官民擺酒筵請第一選擇。看,吾村原定包場三晚慶回歸,晚了半步被別家book了,搞得喜慶回到祠堂廣場。
野生花錦鱔?
董事長武哥黃先生打出一張人人為食牌;回歸十年前夕甚麼文藝晚會煙花一概推掉,還是吃食最通腸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