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艷露底 蘋果文化

絕艷露底 蘋果文化

「如果夏娃唔咬蘋果就冇是非,冇是非就冇新聞。」這是我們老闆黎智英的創報名言,結果伊甸園的禁果將罪帶來了世界,《蘋果日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令香港報壇掀起了一場革命性的改變。「蘋果文化」在過去12年影響深遠,年輕一代甚至飲蘋果奶水大!前壹傳媒記者遍佈各大媒體,刺激、淺薄、誇張、失實、攝影新聞學、動漫新聞科……四處開花結果,整個香港傳媒都「蘋果化」了,爭相拍裙底、起人底,但絕艷露底還只有正牌《蘋果》做得到!

記者:馮敏兒 攝影:梁細權、譚盈傑、馮敏兒
模特兒:SherryMan
鳴謝:breadnbutter

文化藝術界 齊撐「賜我力量!」

不要以為文化界和藝術家唔鍾意《蘋果》,其實12年後的今天重看,大家才發現《蘋果》其實幾好,無時無刻充滿力量,甚至有種末世的最後希望!

好蠱惑仔

純文學雜誌《字花》編輯鄧小樺認為:「《蘋果》彷彿同『滔天蓋地』四字是相連,令人想起力量、撐、蠱惑仔,但卻有一種民粹、浮躁、淺薄。《蘋果》總是把我逼到一個臨界點上,要我自問是否要吸引更多人嘅注意,如果要,就得用一種『蘋果式』嘅方法!咁究竟我要唔要?如何控制?又作多少犧牲?」

■游靜教授(左)同作家鄧小樺都認為,《蘋果》是最後的寶貴言論空間。

明刀明槍唔怕得罪

「鄧小樺說出了典型的文化人觀點,唔想出賣自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游靜則認為:「《蘋果》正正挑戰着你可以有幾市場化?在《蘋果》面世時我的確擔心被過濾,但時至今日嘅傳媒生態,其實每一張報紙嘅『過濾網』都好大,以我讀報20多年嘅經驗,其程度喺香港歷史上從未見過,所以《蘋果》嘅過濾網反而變得非常珍貴,因為佢『明刀明槍』,你完全知道遊戲規則,只在乎你玩唔玩,相對其他所謂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嘅報紙就好『隨機』!
「《蘋果》有趣嘅地方,正正就是它暴露了香港中產階級文化中嘅虛偽性。10年前我哋會鬧《蘋果》係一份冇原則嘅報紙,為咗市場乜都做,新聞煽情、老作,但今日,所有其他大部份嘅報紙一樣老作,所以《蘋果》反而係對抱有介入社會企圖嘅知識分子嘅寶貴渠道。」

黎智英焗住要砌齊抗言論淨化

鄧小樺搭嘴:「《蘋果》好寶貴,作為大主流,𠵱家見到佢被迫至邊緣,黎智英焗住出嚟砌,實在好開心!」游靜續說:「更重要是,社會正經歷一次言論淨化嘅過程,而且係通過道德外衣嚟淨化,但《蘋果》由始至終就話:『我係唔道德㗎喇!』所以佢容許整版講風月色情,一整個壹傳媒狂砌明光社,喺其他嘅報紙,同樣嘅論述肯定唔出得。」

萬世歌王詹瑞文:我抄

聽到雙妹的滿腔熱血,詹瑞文就現實得多:「我好多橋得自《蘋果》,係肯定嘅事實!」詹瑞文不打自招,但他認為《蘋果》是「搞亂檔」,「雖是垃圾報,但當我哋話港人文化水平低落時,總要多謝《蘋果》。佢已變成香港文化,反映社會潮流帶動香港思維,如電視文化一樣。《蘋果》是種標題文化,所以能量好大,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你亦一定要買嚟睇,你要知道喺每件社會大議題上,《蘋果》站在甚麼立場,一般報紙要中立,但《蘋果》就好有態度,結果變成份份報紙都好有自己嘅態度!或者世界變了,這才是TrueVoice吧!」

■詹瑞文好鍾意食這個蘋果,最後食晒!

反對派句句恐嚇:新聞界危機處處

有人睇好有人睇淡,狂批:「《蘋果》是商品,香港人興趣就是《蘋果》的興趣,但今天《蘋果》也要順應民情,面對中港融洽的難題,而且免費報紙的打擊都幾大……大家便無以為繼,連以往帶頭的《蘋果》都自身難保!」

「無冕皇帝」死了 學生唔讀新聞系

嚇死人的言論出自《蘋果掉下來》一書作者兼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梁麗娟,她說《蘋果》對她的學生影響最大:「佢哋對嚴肅嘅新聞已經冇晒興趣,喺蘋果化後成長嘅一代,對娛樂性、八卦嘅興趣極大,但一涉及政策分析,同學就全部啞口無言,有同學甚至覺得:『如果新聞只係娛樂化嘅新聞,咁我為乜讀新聞系?』『無冕皇帝』神話破滅,整個新聞業在社會地位上所受到嘅衝擊巨大!記者對民主自由是一個很重要的把關人,注意力如果一旦只關心《溏心風暴》就麻煩!《蘋果》『飲鴆止渴』,報業好口渴,文字面對嘅壓力很大!」不過最後《蘋果》還是進步的,她指五年一次中大做的報紙公信力調查,所有報紙都跌,獨《蘋果》一紙上升。

■反對歸反對,去年7月梁麗娟卻也出《蘋果掉下來》(定價$80)寫香港報業蘋果化現象研究。圖為其家庭照。

局中人語:「蘋果黨」暗渡陳倉?

不過我們幾位新聞系青春女記者同事,一邊同意亦一邊快快樂樂地工作,中大新聞系畢業的Linda爆料:「我哋年年交嘅功課都關於《蘋果》文化,因大家都知有大把題目可以討論,狗仔隊、嘩眾取寵……未識字之前,佢嘅排版的確好吸引!呢間公司都好信任記者,記者自主都唔錯!《蘋果》角色似政黨,7.1佢有份推動。」我這位同事的言論出位事小,小弟都入埋「蘋果黨」事大!
浸記新聞系畢業的蘋果記者Twinnie則反駁:「我份份報紙都會睇,唔覺得自己唔識做政治分析。」但她聽到睇《蘋果》有「身份認同」就哈哈大笑,「年輕一代唔睇《東方》,副刊當然要雜誌化,做靚靚見人,但港聞有自己嘅角色,頭條更應該多多字。」我結論是做「反對黨」一定有市場。

■《蘋果》記者妹Linda都知有「蘋果黨」?!

■年輕代如Twinnie多贊成雜誌及圖像化。

消費者小圈子代表
麥sir:黎智英你知錯未?

前小童群益會幹事,現網上71人民電台(www.radio71.hk)節目《智取太平山》主持麥Sir是忠實「蘋果人」:「12年來我屋企門口每朝7點都有一份《蘋果》,去旅行回來亦一定全部掃描一次,記得當時好興跳樓實錄,作大誇張嘅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令人不安,我試過寫信給羅燦大罵:『你咁嘅封面令人惡心!』黎智英竟親自回覆:『我們知錯了!』哈哈哈!這可是黎先生十年來冇變過嘅,可以不斷認錯,但結果係照做!」

彭志銘:肥佬黎是政客!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香港應該有份反對報,立論有冇偏頗唔重要,尤其係喺一個全盤偏側嘅環境上。今時今日嘅黎智英,已經唔係一個傳媒大亨,透過《蘋果》你見到佢係一個政治人物。」

天星醉畫家:我欣賞!

天星碼頭長駐街頭畫家侯戈奇:「全世界名人我畫了三百幾個,正尋找黎智英嘅一張相為佢畫像。我雖然唔同意肥佬黎嘅立場,但佢敢作敢言,我欣賞!」

餐廳侍應:命運還是愛情?

「蘋果人」餐廳女侍應阿芳,愛情選她看《蘋果》:「我以前睇《東方》,但幾年前因為老公轉睇《蘋果》,我都覺得幾好睇,潮流版有時仲OK過雜誌。都習慣咗唔會睇番《東方》,《太陽》更一定唔睇。但工作忙時就乜報都唔睇!」

創刊時,老闆黎智英以「萬箭穿心」上陣宣傳,12年後死性不改,可能是香港最有名「自我實現」的預言。

「蘋」地一聲
1995年6月20日

創刊報顛覆版面,採全彩印刷。

1997年2月21日

《蘋果》頭條刊出鄧小平死前最後遺容,當時都算是超級國家機密了。

1997年4月22日

解放軍過邊境進駐香港,《蘋果》當佢冇到,反而將新馬仔家族爭產案搬上頭條,開娛樂新聞上頭條,港聞娛樂化先河。

2003年5月2日

台灣《蘋果》面世,即顛覆了台灣報業,重演了在香港發生的事情,而且空前成功,日銷50萬份,肥佬黎半年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