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產品咪亂揀<br>選擇錯誤或導致皮膚紅腫

防曬產品咪亂揀
選擇錯誤或導致皮膚紅腫

【本報訊】時值盛夏,防曬產品大行其道,本報最近在巿面搜羅多款流行防曬產品,發現無論價錢及防曬值相距極大,成份說明又以英文為主,消費者難以判斷優劣。皮膚科醫生及消委會教路,最基本要懂區分化學性及物理性的防曬品,錯選會導致皮膚紅腫、脫皮;而防曬值也不要貪高,濃度過高不但有損皮膚,長時間暴曬一樣會灼傷皮膚。 記者:黃嘉寶 蔡朗清

市面出售防曬產品,價錢由數十元至逾百多元,成份說明以英文為主,個別是全日文;防紫外光UVB的SPF值由5至130度不等,部份也防紫外光UVA,普遍未列標準,個別註明PA++、PA+++等。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提醒消費者,應購買同時可阻隔穿透真皮層的UVA及表皮UVB的產品,若成份不明不要選購。

平日塗SPF15已夠

皮膚科專科醫生王夢貞強調,貴價防曬品不等於防曬功效最好,消費者選購時最基本先了解成份,主要分為物理性及化學性兩大類,前者包裝成份列明ZineOxide、TitaniumDioxide等字樣,後者是Avobenzone、Oxybenzone。本身皮膚易敏感錯選化學成份產品,可能會出現紅腫及脫皮,「化學性嘅好處質地夠薄夠透明,但會造成敏感,物理性嘅好處唔會敏感,但搽咗皮膚會白咗一層。」
至於SPF防曬值代表可阻隔UVB比例及時間,王夢貞表示,沒搽防曬產品,皮膚被曬10分鐘會變紅,而每一度代表為皮膚形成10分鐘保護膜,如選用15度,保護膜會長達150分鐘。
皮膚科專科醫生史泰祖指出,平日上班塗15度產品已足夠,戶外活動如行山、游水,可選30至45度,超過45度已沒意義,「一般人唔會連續曬幾十個鐘,而度數如何高都唔係隔盡紫外光,錯誤咁長時間曬太陽一樣灼傷皮膚。」
史泰祖稱,至於UVA防曬值暫時未有統一標準,較流行PA防曬值,建議上班用P++,戶外活動用PA+++,「無論UVA或UVB防曬值都唔好貪高,濃度高始終對皮膚造成敏感。」他補充,UVA及UVB同樣會灼傷皮膚及造成皮膚變異,嚴重會導致皮膚癌。但UVA會較UVB更容易使皮膚變黑,UVB則容易灼傷皮膚。

物理性及化學性防曬品優劣

-物理性-
成份:TitaniumDioxide、ZineOxide
原理:將UVA及UVB反射
優點:適合皮膚容易敏感人士
缺點:質地較厚,塗後膚色呈白色
產品例子:Coppertone防曬露SPF50(售78.9元)、Neutrogena清盈防曬露SPF30(售85.9元)

-化學性-
成份:Oxybenzone、Avobenzone
原理:將UVA及UVB吸收後分解
優點:質地透薄
缺點:會產生輕微化學作用,臉部會微熱;不適合皮膚敏感者
產品例子:旁氏亮彩防曬淨白露(售59.9元)

資料來源:王夢貞及記者巡查

防曬錦囊

‧留意天文台公佈的紫外線指數,指數達10,不適宜曬太陽

‧選購防曬產品需留意生產商、有效日期、成份、防曬值等

‧外出前15至20分鐘塗抹防曬用品

‧有需要可塗SPF防曬度值15度的潤唇膏

‧謹記出汗或濕水後,要重新塗抹防曬品

資料來源:綜合消委會、皮膚科專科醫生

到海灘享受日光浴,是夏日的熱門活動。
資料圖片